張浩而



“跛腳”的企業社會責任
對效率、利潤的追求,只有在公平、道德的價值引渡之下,才具有天然的正當性。不可否認,中國上市公司越來越重視履行社會責任,但整體來看并不盡如人意。本次封面報道,以公司治理的視角,梳理上市公司近幾年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及在認知上的誤區,以期更多的企業能履行好這一責任。
隨著內地上市公司2012年年報披露落下帷幕,644家上市公司同時披露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含可持續發展報告),分別涵蓋滬深證券交易所377家和267家上市公司,占上市企業總數的26%,較上一年的582家增長約11%。
如果說上市公司年報是傾向于經濟績效的財務報告,那么社會責任報告則是體現公司治理、環境及社會管理績效與透明度的非財務報告。起源于歐美的這一做法,已被包括全球500強在內的主流商業實體所接受,甚至連教育機構、國際組織也開始發布。A股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2006年興起,大規模發布則開始于2009年——深滬證券交易所在對2009年的報告披露工作安排中,明確要求“深圳100”指數成分股公司,以及治理板塊、金融業、同時在海外上市的上市公司必須發布社會責任報告。那些因“必須”而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被業內稱為“應規”,其余則是“自愿”。
盡管滬深證券交易所2013年的社會責任報告應規披露范圍,與2009年相差無幾,但A股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數量卻從2009年的371份猛增到2013年的644份。幾近翻倍的數量增長直觀表明:五年來自愿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社會責任報告這一與公司治理及社會、環境相關的新興管理理念和實踐正得到實施和發展,這本身就是中國上市公司向國際先進公司管理理念邁進的重要里程碑,26%的公司成為了難得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先行者。
不均衡的增長
據獨立民間社會責任評價機構潤靈環球責任評級(RKS)的監測,2009年4月底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總數是371份;2010年為471份,同比增長近27%;2011年為518份,同比增長近10%;而2012年為582份,同比增長12.4%;2013年,在連續三年持續增長后,這一數字達到了644份,增長率再超10%達到10.7%。在基數不斷擴充的前提下,報告發布數量一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2009—2013年五年間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發布總量的復合增長率超過15%。
自愿性報告比例增長,但隨機性大。2013年,滬深證券交易所在強制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方面的政策較2012年無明顯調整,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數量保持增長態勢,這表明除應規披露的大型上市公司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自愿披露正逐漸成為大中型、甚至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綜合信息披露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潤靈環球責任評級(RKS)監測統計顯示,2013年644家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A股公司中,應規披露企業為387家,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為257家,后者占比達40%。相比之下,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中,2012年數量為189家,占比39%;2011年為135家,占比28%;2010年及2009年分別為132家及50家,占比為28%及13%。從證券交易所層面看,上證所2011—2013年自愿披露公司分別為35家、56家及89家;深交所則分別為110家、133家及161家。
盡管自愿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每年都在增加,但這一增長率呈現不穩定性。例如2013年與2012年相比,增長率約為36%;但2011年與2010年相比,幾乎沒有增長。這說明自愿性發布還具有相當大的隨機性,且與經濟走勢密切相關。
行業集中度意外升高,信息技術首次闖入五強。除上市公司本身具有行業集中度之外,社會責任管理的推進程度也存在行業集中的現象,比如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業、采掘業和能源供應業,其開始社會責任管理較早,數據收集較為精細,自然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幾率也就更高;而金融業等雖然不是高環境影響產業,但因進入上交所強制披露范圍,所以其行業發布比率同樣較高。
RKS通常用報告的行業集中度指標來看整體的報告行業分布情況。與市場占有率集中度的概念相似,報告行業集中度的衡量方法是選取發布報告最多的五個行業,將其報告發布總量相加,除以當年報告總量,即得到該值。其百分比數字越高,說明報告的行業集中度越高。而最理想的狀態是各行業接近平均發布,即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標準,上市公司分為22類行業,最理想集中度為5/22,約為23%,這說明上市公司的總體行業屬性均衡,且各行業對報告的重視程度相同。
五年間的數據顯示,2009年行業集中度為53%,2010—2013年該百分比分別為46%、48%、46%、45%。在發布報告數量前五名的行業中,機械制造、金屬非金屬制造及石油化工歷年均榜上有名,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技術及交通運輸業也均曾入榜。特別是2013年行業數據中,信息技術業首次出現在報告數量五強產業中,這也給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產業屬性打上了深深的產業變遷烙印。長期看,隨著更多新興產業的興起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相信會有更多元化的報告產業分布,產業集中度百分比將進一步下降。
五省市貢獻半數報告,欠發達地區集中度相當低。報告地域集中度的概念與產業集中度相似,是用以衡量報告的區域分布情況的重要指標,是將前五大報告發布省市自治區發布的總量相加除以報告總量,其理想值約為5/31,即約為16%。在理想狀態下,不但內地各區域的上市公司數量趨向平均,而且其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意愿相當一致。
2009—2013年,根據社會責任報告前五大發布區域計算的地域集中度分別為50%、52%、53%、52%、52%。從區域集中度數字不難發現,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半數來自五個省市,盡管過五年排名位次錯落,但始終鎖定在北京、上海、廣東、福建及浙江五省市。這意味著,來自發達東部沿海地區的上市公司不但數量眾多,且成為社會責任報告發布的主體;經濟欠發達的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只有個位數字的報告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受到經濟大環境影響的特性表露無遺。
進步,但離及格尚遠
上市公司大規模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五年間,社會責任報告在量與質兩個維度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此間,監管機構、上市公司及市場投資者都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建立了基本概念,也在一直調整。比如2010年開始,上證所要求原本作為年報附件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獨立發布,并明確了每股社會貢獻值這一具有量化意義的社會責任項;深交所出臺了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指引,并對上市公司開展關于社會責任管理的培訓。這些調整意味著證交所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更加重視。相比數量增加,有質量的增長更為重要,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究竟能打多少分?
根據RKS的MCTi社會責任報告評級體系,2009—2012年的四年間,報告評級得分的平均分呈現明顯增長趨勢,從2009的29.4分,到2010年的32.6分,2011年達34.9分,2012年為37.1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評級得分增長十分穩定,除2011年增幅未達10%外,其他年份的分數提升程度都在10%以上。根據近兩年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質量呈較穩定進步趨勢,預期2013年會保持進步,但進步幅度不會太明顯。
必須指出的是,質量得分提升與2009年報告評級的低基數不無關系。同時,在以100分為滿分的評級體系下,近幾年總體得分的絕對值仍相對較低,平均分距離60分“及格”線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愿報告披露質量小幅不足,未真正認識報告內涵。自愿報告與應規報告究竟誰的整體質量更高?按正常邏輯,既然社會責任報告是自愿發布,沒有政策外力的驅使,那么公司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應該更加深入,至少不亞于應規報告企業。同時,社會責任報告需要呈現一定社會責任管理績效數據,如果自愿發布,說明這一數據收集體系已經初步建立起來,并形成了社會責任管理的雛形。
然而2010—2012年三年的數據顯示,自愿報告的平均得分各為29.1分、30.7分及34.6分,與同期整體質量得分相比,均有小幅不足,說明自愿披露的企業有主動溝通非財務績效的意愿,但需要更加細致;同時說明自愿發布的企業并未認識到報告的真正意涵,發揮報告的真正作用。
金融、采掘、建筑業報告質量高,部分行業連年墊底。行業報告質量也是公眾關心的問題。基于對于行業報告評級平均得分的檢視,我們不但可以發現哪些行業的信息披露水平更高,還可以發現行業報告水平的時間變化——有的行業社會責任報告水平不斷攀升,而有的則原地踏步,甚至背道而馳。
2009年,報告評級平均得分前三高的行業是采掘業45分、金融保險業44分、交通運輸業32分;2010年,則分別是金融保險業45分、采掘業41分、建筑業38分;2011年,分別是金融保險業53分、采掘業46分、建筑業43分;2012年,得分前三高的行業分別是金融保險業52分、采掘業43分、建筑業42分。躋身前三甲的行業基本上比較穩定,除交通運輸業出現一次外,金融、采掘及建筑三個產業重復出現的幾率很高。深入研究這三個行業的特點,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產業都存在一大批營收穩定、規模巨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這些產業都跟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社會關注程度非常高,如采掘業中的“兩桶油”,建筑業中的鐵建、中國建筑等;此外,這些產業都相對發展較為成熟,業績比較穩定。
然而我們也發現,譬如木材與家具制造業、造紙業等本身具有重污染屬性的上市公司,是每年行業平均得分墊底的“固定班底”,報告質量幾乎沒有提升,甚至部分年份還出現了水平倒退的情況。以木材家具業為例,其2009年行業平均得分為32分;2010年為28分;至2011年時,下降到25分;2012年,進一步下降至24分。
大型國企領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公司報告寫得好。報告質量的區域性與數量的區域性具有類似的特點,主要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報告質量較高。一方面,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報告質量普遍較高,而這些企業的總部通常位于北京、上海、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因此這些高水平報告直接拉升了區域報告水平;另一方面,東部沿海上市公司在治理理念及先進管理技術方面具有先行優勢,相關信息比較豐富,因此在報告數據收集及報告撰寫方面都有不錯表現。
以區域劃分,2009年報告平均得分前三強為北京、上海、山西;2010年前三強為廣東、北京、上海;2011年為浙江、上海、安徽;2012年為北京、廣東、河北。地域屬性與行業屬性相比呈現了一定的多樣性,雖然北京、廣東等省市屢次出現,但山西、河北、安徽等省市的社會責任報告質量也呈現較高水平、提升較快等勢頭。在報告質量改進這個層面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引導和規范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因素。
好的真好,差的真差。馬太效應在社會責任報告發布領域同樣存在。2009—2012年四年間,中國平安連續四年獲得當年報告最高評級且評級得分居第一位。除平安外,在評級得分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中國神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復星醫藥、中信銀行、萬科、寶鋼股份等企業每年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長期具備優良質量的社會責任報告發布企業,已開始著手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但與此相對應,一些上市公司每年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總是墊底年度排名榜,更有甚者直接復制上一年的報告陳述,造成自我抄襲的現象。四年間,江中藥業、愛建股份、東北制藥、天房發展四家上市公司的報告評級得分分別墊底,雅戈爾、北人股份、臥龍電氣、天宸股份等上市公司也成為得分榜倒數幾名的常客。
雙匯發展更是一個典型的負面案例。在2011年爆出食品安全問題后,公司2011年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大量內容竟然自我抄襲上一年,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淪為空話和套話,成為每年都能使用的“萬金文”。社會責任報告預警著上市公司內部管理的漏洞,社會公眾及投資者如果深入閱讀,可以避免相關損失。
改變重報告、輕管理“跛腳癥”
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企業的發展面臨新的問題,亟需新的管理模式。同時,中國企業正在實施“走出去”策略,要和國際企業接軌,在治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及績效評估各個維度都面臨極大挑戰。常態下的企業管理要求內部充分溝通、重視細節、關注環境與社會、實現綠色成長,而社會責任報告的數據收集和編寫過程正好能夠體現企業是否具備良好的內部管理“素養”。社會責任報告涉及幾乎公司的各個部門,一些支持性部門的工作績效將體現在社會責任報告中,這就為公司的內部溝通建立了天然的平臺。如果可以成立一個報告編寫委員會,那么各個部門都將被囊括進來,報告也就變成了定期舉辦管理會議進行跨部門溝通的載體和平臺。這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
社會責任報告在歐美的發展,是建立在企業制定社會責任戰略、實施社會責任管理、評估社會責任績效、收集社會責任數據等基礎之上的,社會責任報告是社會責任管理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末端環節。但對中國上市公司而言,大部分企業在2009年之所以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完全是處于監管政策的“應規”需求,可以說沒有哪一家上市公司是由社會責任戰略入手、經過績效評估從而撰寫報告的。這導致了現實的問題:報告發了,數據也可以臨時收集上來,但報告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只是“我有社會責任報告”,還是只為了對外公共關系傳播?
一份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責任報告兼具內部管理及外部溝通功能,然而人們通常看到的是后一功能,往往忽略了前者。得分遠不及格的現狀表明,大多數上市公司并不注重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和信息的完整程度,只是注重“發布與否”這一動作帶來的意義;社會責任的實質性內容——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并未在大多數上市公司中落實,“先有報告后有管理”是中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的真實寫照。尤其是現在,社會責任報告流于形式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發布報告的企業也常常陷入“社會責任報告何用?”的困惑。
社會責任報告是兼具管理內涵和利益相關方溝通功能的非財務績效報告,它同時具有內部績效總結與檢討、目標設定及外部溝通的功能,這兩者偏廢哪一方,都是浪費了社會責任報告的巨大功用。為發揮其應有功用,公司、政府、社會還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政府應采取更具策略性的政策。涉及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勞工權益等議題的社會事件頻發已經推動政府在相關政策上做出抉擇,就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履行而言,除信息披露之外,社會責任管理制度、內控制度、社會責任指數基金以及倡導報告審驗等政策均已出臺,對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起到了極大的引導及推動作用。
但從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政策多年未變這一現象觀察,政府相關政策似乎處于停滯期,亟需下一步政策的制定及規則的出臺,把引導中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進行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當做一項長期的策略來看待,真正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企業需要具有更開放的心態。企業本身除了意識到社會責任管理的外部功能,包括品牌聲譽、投資者關系、市場營銷等方面以外,還有必要從內部管理的角度看到社會責任管理,懷揣更開放的心態和理念,以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構建策略及管理細項。譬如,社會責任內涵中的產品質量管理、防止商業腐敗、防止環境污染、防止社區關系惡化等議題都是非常天然的風險控制因子。
過去企業發展中沒有重視到企業跟環境有如此密切的關系,沒有意識到環境會成為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因素,更不曾把它視為風險。但環境風險因子一直存在,且因行業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威脅程度。數年前紫金礦業爆發的公眾環境污染問題就曾一度影響到公司的估價和社會聲譽,最后紫金礦業繳納了大額罰款,經濟利益也受損失。而社會責任管理的題中之義,恰恰能夠引導企業早早識別并避免風險的爆發。
公眾可以秉持更正面的角度。目前公眾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態度已與數年前有較大差別。很多人認為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只會歌功頌德,只寫做好事、不寫風險和損失,甚至說的和做的根本不是一碼事,而且認為企業的公益活動大多數是“作秀”,由此對于社會責任報告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產生了負面觀感。
其實,企業公益活動只是企業社會責任內涵中微小的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基于內部管理而產生外部效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的合體,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對于企業能否成為百年老店至關重要,公眾如果只看到一部份公益活動帶來的不良效果,是誤會了社會責任的真正內涵及價值。社會責任報告因其質量較差,確實未能披露公眾關心的關鍵信息以及企業對自身風險和不足的分析,這并非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本意。按照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頒布的GRI3.0及2013年5月推出的GRI4.0社會責任報告指南,社會責任報告是客觀呈現責任管理績效的載體,是需要滿足一些硬性規則的。相信隨著報告質量的提升,公眾對于社會責任報告的閱讀興趣將會隨之提升。
(作者系潤靈環球責任評級高級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