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英
在中國加入WTO后,嘉士伯、百威、朝日啤酒等曾發起了系列并購,推進了中國啤酒產業集中度的提升。哈爾濱啤酒等成為被參股或并購的對象,而青島啤酒、燕京啤酒、華潤雪花等品牌也不斷將區域品牌收歸囊下。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年3月5日,嘉士伯宣布以要約方式收購重慶啤酒,稱將協助重啤提升企業效率與實力。收購能否幫助嘉士伯從諸侯爭雄之象中突圍而出?真正的考驗,從并購后開始。
嘉士伯是西部地區最大的外資啤酒企業,增持重慶啤酒30%股份符合其在中國西部地區布局的策略,將進一步夯實嘉士伯在中國啤酒市場的西南霸主地位。從當時的情況看,嘉士伯掌握重慶啤酒的控制權后,將統一戰略部署,調整營銷體系,精簡機構,進行國際化管理,進一步拓展重慶啤酒的營銷渠道,擴大銷售網點數量,增加單位面積上的銷售量。其次,重慶啤酒當時正是價值被低估時期,公司價值遠高于股票價格,嘉士伯以便宜的價錢買到具有溢價的資產,無形中就已經賺了很多。由于嘉士伯在啤酒花、蘭州黃河和西藏發展均有參股,三家公司在新疆、甘肅、西藏地區的市占率分別高達85%、75%、50%以上,嘉士伯實際上已控制了中國西南啤酒半壁江山。
嘉士伯收購重慶啤酒,在短時間內還不會消滅重啤的核心品牌,收購以后仍會對重慶啤酒的某些品牌努力經營和推廣;但對于其不看好的某些品牌,將會不斷擠壓甚至停產。至于嘉士伯何時徹底“消滅”重慶啤酒,獨樹嘉士伯品牌,那是一個戰略問題,要根據嘉士伯全球戰略確定。
對重慶啤酒而言,脫離國企控制轉由外資(嘉士伯)控股,身份發生了轉變,獲得了一次新生。原來的國企管理老套路,似乎把重慶啤酒逼入了死胡同,被外資私有化或被其他民企私有化,是一次華麗轉身。重慶啤酒不但不會損害自身品牌實力,反而會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員工管理上的弊病將予以剔除。
中國啤酒產業被外資收購,已經成為中國啤酒產業的主旋律之一。除燕京和金星啤酒外,中國目前排名靠前的十大啤酒,很多已經被外資收購。例如百威英博全資收購哈爾濱啤酒、福建雪津啤酒,并占有珠江啤酒28.56%的股份;日本朝日啤酒持青島啤酒41.08%股份;SAB-Miller持有華潤啤酒49%的股權等。
以此案為鑒,近幾年外資紛紛在中國啤酒市場跑馬圈地,是無法回避的國際潮流。悲觀地說,民族啤酒產業幾乎全軍覆滅了。按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中國的內資啤酒可能將被外資啤酒徹底擊敗,完全失去生存發展空間。
國務院“鼓勵外資以參股、并購等方式參與國內企業改組改造和兼并重組”,說明我國是鼓勵外資跑馬圈地的。無數的民族品牌的覆滅或許是新的民族品牌涅槃再生的前因,我們要接受眼前的事實,改變落后蹩腳的管理體質,在經濟領域進行徹底改革。嘉士伯收購重慶啤酒,是市場經濟的勝利。中國人失去了重慶啤酒等企業的控制權,我們要深思的是:民族企業的出路在哪里?我們的控制權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