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磊
資產證券化,這個曾露出苗頭就被次貸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嚇退回去的融資利器,如今成為金融資本界的熱門話題。據媒體披露的消息,東方證券資管阿里巴巴一號、中金公司恒信一期、海通證券資管浦發集團BT回購、東海證券如皋港區BT項目回購和宏源證券“車輛通行費收益權”的專項資產管理項目等5個項目,正在接受證監會的審查。
資產證券化在中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銀行信貸資源的日益緊缺,股權投資和退出渠道尚未解決堰塞湖現象,打造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個重點領域就是結構化融資和資產證券化。這一領域在歐美已經相當成熟,而中國在借鑒過程中也充分意識到了風險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預計資產證券化將會在國內穩健快速推進。
資產證券化的概念,從字面上看就非常具有想象空間。資產包括流動和非流動資產,前者具有流動性,可以變現,因此一般說資產證券化通常關注的是后者,但又不限于此。盤活固定資產,將其價值發掘變現,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將未來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現在就兌現,這種做法就是“今天先花明天的錢”。對企業而言,這樣做可以極大改善融資結構,提高資金效率和股東權益回報率,推動收入和利潤的快速增長。對于一般實業類企業,借助傳統的信貸融資總會達到無法突破的天花板,此時可能是因為負債率太高、抵押擔保物不足等原因,而境內股權融資市場極不發達、上市只是一條羊腸小路的情況下,資產證券化提供了不高于銀行信貸成本、不會提高負債率的新型融資工具。
資產證券化是舶來品,美國是較早的實踐者。而最早的美國證券化產品是住房抵押擔保證券(MBS),之后才發展出一般資產擔保證券(ABS)。最早的受益者是銀行(包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然后才擴展到一般企業。美國最早出現的是居民住房抵押貸款的證券化產品(RMBS),之后擴展到商業房產抵押貸款的證券化產品(CMBS),這些是美國資產證券化初期產品。后來用于證券化的資產范圍擴展到汽車貸款、學生貸款、設備貸款、廠房貸款、房屋權益貸款和信用卡賬款等,這些基本都是銀行資產負債表右邊的資產。資產證券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商業銀行,它可以讓資產出表,不再計入風險資產,從而提高了資本充足率,且有效降低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風險。美國資產證券化的高潮以擔保債務憑證(CDO)的大量發行為標志,美國資產證券化產品市場總量從1980年的1108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1萬億美元,翻了100倍,投行作為更大的受益者,最終走向癲狂無序,引爆了次貸危機。
2005年8月中金聯通收益計劃、2005年12月開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第一期)和建元2005 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信托資產支持證券(第一期)的成功發行拉開了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大幕。后來由于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監管層叫停了試點期間產品發行,直到2012年5月,銀監會和央行才重新啟動信貸資產證券化。2013年2-3月間,證監會分別發布了《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標志著企業資產證券化重新起航。
國內資產證券化已形成三種模式,分別是央行和銀監會主導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證監會主導的企業資產證券化和銀行間交易商協會主導的資產支持票據(ABN)。資產包括銀行貸款、市政工程、租賃資產、水電氣資產、路橋收費和公共基礎設施等。最低融資規模8000萬元,大多數是在5億元以上,融資期限在一年半以上,以3-5年為主。預期收益率3%-5%,而融資總成本接近或略低于銀行貸款。
中國資產證券化雖然因為與歐美法系上的區別,在法律、會計處理方面還有欠缺,而監管方面的審查周期較長,單項計劃規模要求較大,交易成本高,但相比無法突破的銀行信貸條件和遙遙無期的上市融資,仍是一個相對較有優勢的融資渠道。加之,有了前車之鑒,中國的資產證券化可以側重向一般企業資產起步,以為實業企業提供融資為主要目的,抑制投機,相信中國的資產證券化之后會更為順暢。實業類企業應該學習和利用這一工具,使其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