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云鵬
[摘 要]新聞工作者面臨著信息時代的新挑戰,必須提高新聞創新意識,我們所要認知、表現和傳播的新事物,不僅包括新近發生的事件,還包括新思想、新觀念、新發現、新感受、新體驗、新問題、新活法、新狀態……新聞創新就是以發現、探索、追問、反思為武器,認知、表現和傳播這個世界的成長、變化、揚棄和涌現。
[關鍵詞]信息時代;新聞創新;創造思維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107 — 02
新聞就是人對新事物的認知、表現和傳播。新聞認知的對象——世界在非線性變動中產生的新事物的復雜性,人的復雜性,以及人類認知本身的復雜性,這一切構成了新聞人必須面對的復雜性世界。在前者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新聞的復雜性。
對新聞人來說,復雜是一個永恒的屬性。這也是職業新聞人永遠面臨的挑戰。
這種挑戰,在今天顯得尤為嚴峻——“新”和“變”是這個時代的第一特征。而且,這個時代的“新”和“變”,空前地復雜和微妙,創新成為了一切事物生存、發展的終極動力。
新是什么?新就是成長,新就是變化,新就是揚棄,新就是涌現。
新聞是什么?新聞就是發現,就是探索,就是反思,就是追問。
新聞創新是什么?新聞創新就是以發現、探索、追問、反思為武器,認知、表現和傳播這個世界的成長、變化、揚棄和涌現。
新聞永遠關心這個世界的“變”和“動”,不論是顯著和還是細微的“變”和“動”。
在自媒體時代,認知、表現和傳播顯著的、表面的“變”和“動”已經成為公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職業新聞人更要關注細微的“變”和“動”,深層的“變”和“動”,隱性的“變”和“動”。
新聞人呈現給公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新聞人能呈現給公眾一個什么樣的世界?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海量信息和動感世界的浪潮之中,消解公眾的迷茫和焦慮——這是時代對新聞人提出的嶄新命題。承擔這一使命的前提,是新聞人首先走出迷茫和焦慮。這要求新聞人首先以獨立思考和自由思想,重新審視自己的使命,探索新聞領域的新知識、新思想,重構自己的世界圖景。
多年來,正是在這種獨立思考精神和自由思想的推動之下,我從未停止用整個身心去感受關于新聞的一切。我總是在對自己和同行們所做的一切刨根問底。在這種刨根問底的思考中,我漸漸發現自己對現有的新聞理論的不滿越來越深。很多被認為是“顛覆不滅”、“無可置疑”的理論,對我來說卻越發值得懷疑。它們太陳舊、太固守、太拒絕改變,甚至在對我的新聞實踐的探索和創新產生強大的阻力。
新聞就是一項超越的活動,更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創新活動。
創新只有起點,創新只有過程,沒有最終的結果。當你推陳出新,寫出一篇好的新聞之后,就要把它拋在身后了。如果抱著它沾沾自喜,那不僅是不清醒,簡直就是愚蠢了。
新聞創新和其他創新有不同之處,最根本的在于新聞創新指向于多樣性、多向性、多維性。新聞永遠沒有惟一的標準,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多樣化。每個人都應去找自己的路子;每一天都應該有新的超越。
對新聞人來說,一切成見和懷舊都是可怕的;對新聞人來說,永遠沒有“成”可守;對新聞人來說,舊就是墳墓,重復就是慢性毒藥。
如果你對這樣永無休止的“求新”感到疲倦,那么,最明智的選擇是主動告別這個行業;否則,你的命運只能是被無情地淘汰。
新聞創新永無止境,但是不等于新聞創新無章可循。新聞是人對新事物的認知、表現和傳播;新的認知、新的表現、新的傳播,是新聞創新的核心;新聞創新,必須不斷更新我們的認知圖式;新聞創新,必須不斷提升我們的表現能力;新聞創新,必須不斷更新我們的傳播方式;新聞的本質是認知,新聞承擔著認知世界的永恒使命。
新聞的使命不僅包括認知世界的變和新,還在于表現和傳播世界的變和新。新聞的認知圖式、世界圖景、認知參照必須在不斷更新之中,以適應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即使這樣,我們也無法窮盡這個世界的復雜的變和新。
信息文明時代,是新聞的成熟期。尤其在人類創造了網絡這一集人類文明之大成的信息化平臺之后,也就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是一個無比復雜和龐大的巨系統,認識這個嶄新的、復雜的、加速度發展演化的世界,就成為一項空前艱巨而偉大的使命。新事物不斷涌現,新思想不斷誕生,新聞不僅更為自覺地承擔起自己對世界認知、表現和傳播的本質使命,更開始以自主的、自由的姿態,開始對不斷演化的新聞思想進行反思。新聞從此進入了哲學思考的境界,進入了“新聞的自由哲學”階段。在今天,新聞這一人類古老的認識方式,一旦與最新的現代化技術、理念、思想、哲學結合起來,必將涌現出更為光輝的生命。
當前中國新聞學遭遇到最大的挑戰,不是知識和技術上的。從海量的知識擁有和裝備手段上來說,中國新聞業比西方同行并不遜色。挑戰主要來自思維和觀念上。我們的新聞學不僅思維和觀念相對陳舊,而且理論嚴重滯后于實踐,甚至很多傳統理論已經在桎梏著實踐。尤其在對新聞本質、新聞對象、新聞主體等核心問題的理解上,受傳統新聞思想的禁錮尤為沉重。比如在新聞的本質屬性上,由于受“新聞客觀性”的禁錮,對新聞的主觀性、認知性、啟蒙性等屬視而不見,導致對諸多現實問題無法解答,陷入“自相矛盾”和“說不清道不明”的悖論之中;比如關于“新聞對象”的理解,片面強調新聞對象的客觀存在、事實性,而對主觀世界和人的“內宇宙”諱莫如深;對于“新聞主體”的理解,也同樣擺脫不了“傳播者本位”的視角,對媒介、受眾、社會共同構成新聞主體的問題無法根本破解。
新聞創新,離不開表現形式的變化與更新。陳舊的、固化的新聞的表現方式,會使新聞陷入“低能”的境遇。面對日益復雜、充滿變動、五光十色、繽紛莫測的世界,無法擺脫“失語”的困境。
對于新聞人來說,新聞表現的創新,不是一個技能問題,而是思維問題。現實中突出體現在:新聞表現的方式本有千千萬萬種,而我們卻只會用、只習慣用最簡單的那一種。我們用習慣性動作和封閉性思維,將自己與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與技巧分離了。新聞表現的創新,最核心的問題是新聞人創新、創造思維的構建——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思維問題。
我們傳統的新聞表現,最缺乏創造思維。創造思維的本質存在于它對事物關系的認知反映活動中。這就深刻揭示了創造思維與“認知”的關系。創造是最能體現人的主體性的自覺活動,沒有認知,就談不上創造。沒有主動、自為的認知,也談不上創造。
如何培養和提高新聞寫作創新能力,這是每個新聞工作者探索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只有按新聞寫作載體的主要要素:新聞材料、新聞主題、新聞結構、新聞語言進行長期反復的單項訓練以及綜合訓練,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和提高我們在新聞寫作實踐中的創新能力。
我們傳統的新聞表現,最缺乏創造思維。創造思維的本質存在于它對事物關系的認知反映活動中。這就深刻揭示了創造思維與“認知”的關系。創造是最能體現人的主體性的自覺活動,沒有認知,就談不上創造。沒有主動、自為的認知,也談不上創造。
創造思維是發現新關系,形成新組合的關系運動過程。縱觀創造思維活動的全過程,關系質變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突破舊模式。當思維主體不滿足于已有定式時,就可能孕育著創造。對新聞表現來說,打破定式,是一切創新的前提。
第二,發現新關系。在發現新關系的過程中,原來的信息扮演了重要角色。沒有一定數量的信息,新質就無從談起。當我們發現了新聞與各種形式的表現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共生關系時,還會在“你的、我的”之間畫出不可逾越的界線嗎?
第三,形成新組合,由關系的變化而產生的質變是創造思維過程中發生的決定性環節。新聞表現可以有無數種形式、無數種組合,關鍵問題在于我們敢于去嘗試。
信息時代,新聞傳播的復雜性,正在變得空前沉重。互聯網等新媒介的生長,不僅使得人類的傳播方式實現了顛覆性革命,同時也帶來了世界觀的空前顛覆。
互聯網本身就是人類文明集大成的產物。它不僅改變了這個世界的現實圖景,更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存方式。
信息時代,新聞傳播的復雜性,正在變得空前沉重。互聯網等新媒介的生長,不僅使得人類的傳播方式實現了顛覆性革命,同時也帶來了世界觀的空前顛覆。
互聯網本身就是人類文明集大成的產物。它不僅改變了這個世界的現實圖景,更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存方式。
互聯網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使得知識和思想的流動告別了以往必須通過人或物的載體才能得以實現的方式,它使得古往今來的一切知識和思想穿越時空,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自由地聚集和流動起來。世界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如同發酵一樣膨脹起來。
在海量信息的汪洋之中,知識分子再也無法占有和窮盡所有的知識。他只有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構建起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使自己變成一個超強的信息和思想處理系統,否則他就會被知識所淹沒。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空前巨變。作為媒介,它使得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的傳播方式實現了“多媒體融合”,它使得新聞的舞臺變得空前廣闊,也使得新聞的本質得到了凸現。
互聯網時代,新聞產業的體系不僅龐大而且極具擴展性,新聞實踐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和變革性,新聞理論和新聞思想的發展更加迫切,新聞學科的成長無論如何都跟不上時代的節拍。在全球一體化的洪流中,“地球村”已經成為現實。信息高速公路的滲透,打破了世界上原本存在的封閉與遙遠。中西方文化交流成為一種常態,尤其是西方哲學以激流的態勢涌入中國,引起了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合流。在這個知識和思想空前開放的時代,人的思想可以在古今中外自由穿梭。一種思想、一種理論統治所有人的現象,再也不可能成為現實。
互聯網時代,在多媒體融合的舞臺上,新聞人面對著一場空前的世界圖景大演變。面對一個空前龐大、復雜與精微的世界,新聞人面臨最迫切的任務就是更新自己的認知圖式,以承擔起新時代的使命。
互聯網時代,新聞競爭空前激烈。同時,新聞人的活動舞臺也空前廣闊。當“獨家新聞”越來越可望而不可即的時候,新聞人之間拼的是什么?認知、表現和傳播的方式與水平!新聞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不同媒體、不同記者之間對新事物認知、表現和傳播水平的競爭與打拼!
今天中國二線以上城市里,大都有黨報、都市報、電臺、電視、門戶網站等多家新聞媒體在同臺競技。一城之內,往往僅都市生活類報紙就有2種以上。他們在同城之中,每天報道的內容和對象總有重合之處。但是,正是這種不同的新聞主體,由于認知水平和角度的不同,使得新聞更有可能向真實性接近。《紐約時報》、《南方周末》原本都是“地方媒體”,它們為何能贏得世界范圍內的尊敬?他們靠的是什么?歸根到底是它們卓爾不群的認知力、思想力。
新聞工作者如果不能成為一個職業的學者,就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不能用新知來武裝自己,就只能被甩在時代發展的后面。新聞工作者如果不能做一個自覺的批判者,就不能對浩瀚的知識和思想進行鑒別和選擇,就無法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知識和思想的營養,就難免會在緊張和焦慮中茫然失措。
今天和未來的時代,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而且新的挑戰和壓力會不斷涌來,形成排天的巨浪、滾滾的大潮。要想做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要想不被時代的浪潮淘汰在沙灘上,除了踏著時代的潮頭前行,別無他路。這是現實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永遠在學習,永遠在求知,永遠在思想,永遠在吸納,永遠在創新,永遠在超越……
〔責任編輯:郭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