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躍明
為了使小學生盡早接觸統籌思想,北師大版教材在三年級上冊中編排了用“優選法”解決燒開水、洗茶杯、擦地算時間問題的內容,此類問題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版)》背景下屬于“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而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1)》)背景下卻屬于“數學好玩”中的“其他內容”。幾年來,此類問題的教學效果如何尚未引起大家的關注,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蕩起我思想的漣漪。
一、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市去年三年級上冊期末測試采用統一命題,自行組織測試的形式,全市隨機抽樣9934人統計,平均82.92分,其中填空題“星期日上午,田田幫媽媽做家務,負責燒開水、洗茶杯、擦桌子。所需要時間是:燒開水8分,洗茶杯4分,擦桌子2分,田田做完這些事情至少需要(?搖?搖)分時間”得分率僅60%,居本試卷小題得分低分倒數第二。該題是根據本冊教材內容“時間與數學(二)”中的問題“星期日,小紅家里要來客人,她幫媽媽做迎客準備。她負責燒開水、洗茶杯、擦地,所需時間如下:燒開水10分,洗茶杯5分,擦地8分,她至少需要(?搖?搖)分干完這些事”修改而來。相同的思路是考慮燒開水同時做其他事情,時間上統籌共用,不一樣的是前者燒開水的時間比后兩項時間之和多,后者燒開水的時間比后兩項時間之和少,可見試題難度比教材降低。教材內容需要把洗茶杯5分和擦地8分兩個時間相加(5+8=13分),而試題則只需填燒開水的8分,意想不到的錯誤率確實引人深思。
二、有心思考“究根源”
筆者在進行質量分析時百思不解,難度值在0?郾9左右的題目,學生的錯誤率為何如此之高?細細思量,原因可能有如下方面。
1.主觀原因——教師的教學方式。
“時間與應用(二)”原屬于“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在教學方式上按理說應該凸顯綜合性與實踐性,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大都采用啟發式教學,出示生活情境信息后,即引導學生交流,然后教師講解提示燒開水的同時可以做其他事情,學生模仿記憶可以把后兩項時間相加的規律。可見,學生的學習水平僅處于“模仿水平—理解水平—創新水平”三種水平中最低級的模仿水平。加之教師機械地教教材,沒能變式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其實,基于教材上的情境還可以出現燒開水時間比后兩項時間多的情況,通過組合一共可以得到六種情況),造成學生思維定勢,因而學生就未能靈活解決問題。上述例子恰好驗證了“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的真理性。
2.客觀原因——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
由于教材中“時間與應用(二)”編排了三個活動和一個課后實踐活動,它們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教材中只安排第一個活動“幫媽媽做家務”學習統籌法思想,教學過程中既沒有安排學生實踐操作,練習中也沒有出現同類習題,內容偏少且沒有梯度,學生缺乏體驗過程和有效訓練的機會,思維水平未能提升到理解水平。又因為三年級學生尚屬于形象思維為主、直接經驗為主的“操作水平”。當前的學生獨生子女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現象比較普遍,學生很少做家務,缺乏直接經驗為依托,對統籌法的理解比較困難,只能“依樣畫葫蘆”。
三、用心鋪設“實踐路”
根據《課程標準(2011)》要求,北師大版教材把原來的“實踐與綜合應用”改為“數學好玩”,設計這一單元的目的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體會數學思想,鍛煉思維能力,積累思考經驗,開闊眼界。內容包含“綜合與實踐”和“其他內容”兩部分,“綜合與實踐”每學期安排一次,“其他內容”一、二年級每學期安排一次,三至六年級每學期安排兩次。細讀《課程標準(2011)》,有關“綜合與實踐”的論述很詳細,但只字未提“數學好玩”或“其他內容”,未免造成“其他內容”教學四不像,既不像“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又不像“綜合與實踐”,但可以說和“綜合與實踐”是“同胞兄弟”。由此推理,“其他內容”不必嚴格按照“選題(發現和選擇問題)—開題(設計方案和步驟)—做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結題(總結、反思、評價)”教學模式進行。可以根據“數學好玩”的意義和借鑒“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重點突出一個“玩”字,即“快樂、實踐”,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思考,在玩中積累活動經驗。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和《課程標準(2011)》的理念,建議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時間與數學(二)”時,從內容和教學方式兩個方面做適當改進。
1.練習增加一道“星期日,小紅家里要來客人,她幫媽媽做迎客準備。她負責燒開水、洗茶杯、擦地,所需時間如下:燒開水14分,洗茶杯5分,擦地8分,她至少需要(?搖?搖)分干完這些事”變式題。
2.形式上改變為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體驗“做家務算時間”活動,可按照如下教學步驟進行。
(1)出題——山重水復疑無路。三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教師應創設情境促進橫向數學化,先引導學生說一說在家時經常幫媽媽做哪些家務,怎樣做?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出示教材“時間與數學(二)”中的問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
(2)體驗——群策群力攻難關。《課程標準(2011)》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重視直接經驗,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讓學生以小組分工合作,可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使每個學生從中體驗做家務和計算時間的過程,讓學生在“做”和“思考”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加深學生對統籌時間方法的理解,生成原生態資源。
(3)交流——柳暗花明又一村。《課程標準(2011)》指出——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在:通過恰當的歸納和示范,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感悟思想。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已積累了一定經驗,有很多想法,在這個時候很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抽象概括。首先引導學生交流各組做家務和計算時間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中發現用時最少的方法:先燒開水(不需要人一直操作的項目),再同時洗茶杯和擦地(需要人一直操作的項目)。再得出計算規律:當燒開水的時間比后兩項少時,至少要用后兩項所用時間之和。
(4)變式——一花引來百花開。當學生初步學會基本的統籌思想方法后,不應停頓或原地踏步,教師應改變情境,提出變式問題(上述內容改進所增加的“燒開水時間比后兩項時間多的情況”題目),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平衡,思想上再次產生認知沖突,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統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發現新的計算規律——當燒開水的時間比后兩項時間多時,至少需要用燒開水的時間。課后還可以布置用“統籌思想”解決其他做家務算時間的問題,例如:同時泡湯和煮飯、煮菜,或者加上切菜(燒開水等)成為擁有四項內容的問題。
如果條件限制,可以把第二個環節小組合作改為請一個小組到臺上操作,其他學生觀察、記錄方法和時間的形式;還可以改為課前布置學生在父母的協助下做家務的實踐活動,記錄所用方法和時間,課內重點進行小組交流和班級交流,發現規律。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