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玫玫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音樂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曾作過這樣精彩的描述:“音樂是思維強而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沒有兒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如何使學生喜歡音樂,提高審美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呢?
一、以技能為基礎,感受節奏美
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習各種音樂文化,將會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大自然中包含著各種的節奏,教師可根據大自然中的聲音,讓學生自己發現節奏,并在游戲中完成節奏教學。
例如:請一學生,戴上紅帽子,粘上假白須,披上紅衣服,扮圣誕老人,請其他的同學唱圣誕歌。唱完一遍,“圣誕老人”從口袋里拿出禮物(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玩具小雞小鴨等),請一學生模仿這些動物的叫聲,由其他學生找出這些動物叫聲的特點,教師歸納出小雞叫××?搖×;小鴨叫×?搖×;鵝叫×—等。然后,根據這些節奏做各種游戲。學生個個興趣盎然,不僅掌握和運用了節奏知識,而且感受到學習音樂的樂趣。
二、以想象為前提,感受畫面美
音樂和文字不同。文字表達明確的概念和具體的思想,而音樂則是通過人們的感知,使人們對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產生聯想、想象,引起共鳴來達到目的。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化的源泉。”可見,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獨特而明顯的。
例如:音樂欣賞《彼得與狼》,樂曲描寫的是少先隊員彼得與動物們合作,捉了大灰狼的故事。可以請學生四人小組根據音樂的速度、力度、旋律等,用各種線條來創作圖畫。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仔細聆聽音樂,通過自己的理解,用各種或粗或細,或柔或硬,或輕或重的線條顏色來創作這幅畫,既達到了理解作品的目的,又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三、以拓展為手段,體驗創作美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給熟悉的歌曲創編新的歌詞或改編部分歌詞,既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又能提高學生演唱新歌的興趣,同時還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唱《報春》時,當學生唱會了歌曲后,我便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把歌詞“布谷,布谷,在森林里叫”改成了“蜜蜂,蜜蜂,在花叢里叫”“青蛙,青蛙,在池塘里叫”。學生唱著自己改編的歌曲,創造力頓時被激發出來。一個學生唱完自編歌詞的歌曲后,其他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創編的歌詞唱給大家聽。一堂課就這樣在學生的參與和創新活動中結束了,學生的創新性、積極性、主動性,也得到了培養。
四、以氛圍來激發,體現肢體美
歌曲表演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演唱形式,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想用動作來表達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動作表現的話,應盡量啟發學生結合生活,發揮想象,自編動作來表現歌曲。
例如:在教唱《小蜻蜓》這一課時,我想方設法啟發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進行想象,創編出了優美的舞蹈動作。唱“飛到西來飛到東”時,許多學生都用雙臂模仿飛翔的姿勢,或前后飛、或左右飛、或旋轉飛;唱“不吃糧食不吃菜”時,有的學生雙手晃動,有的學生單手晃動,好像在告訴別人,小蜻蜓不吃糧食也不吃菜;唱“是個捕蚊的小英雄”時,有的學生便模仿生活中捕東西的樣子,有的學生則注意了“小英雄”這三個字,豎起了大拇指。學生對自己創編的動作特別感興趣,練習起來也很認真。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肢體協調能力,又讓學生的才能得到了展示。
五、以生活為載體,再現生活美
學生對樂器有著天生的喜愛,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運用常見的生活工具,自己動手制作樂器。當一首歌曲學會后,教師可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細心觀察、開動腦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拓展思維空間,自己設計、自己動手,嘗試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制作打擊樂器。
例如:在教《小奶牛》這首歌時,當學生學會了歌曲后,布置他們在課余尋找能發聲的物品,自制打擊樂器,為歌曲《小奶牛》伴奏。下節課一開始,請學生展示自制的打擊樂器。這時,出現在教室里的“樂器”有:用易拉罐裝進少許沙子做成的“沙槌”、將穿孔的啤酒瓶蓋用鐵絲串起做成的“串鈴”、整把竹筷子或塑料可樂瓶相互敲擊做成的“鼓”等等,還有幾串鑰匙(當做串鈴)和一疊撕成條狀的報紙(作沙槌用)。當學生們采用各種演奏“樂器”創造性地即興為歌曲伴奏時,神態是那樣的認真,節奏是那樣的整齊,好像在演奏一場盛大的交響樂。自制簡易樂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創造興趣,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有效地把音樂創造活動付諸于教學實踐。
總之,在小學音樂課中,我們應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春雨潤物細無聲”,通過各種方法激發學生內心對音樂的感知,讓學生在音樂的王國里自由地表現,自由地發揮,真正做到讓音樂在童心里飛揚,讓創作靈動于音樂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