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懷之

對烈士后裔助學是一項廣受贊譽的民心工程。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籌資越來越困難,助學基金越來越不足,影響進一步持續和深入地實施這一項工作。
以廣東省老區科教文衛基金會為例,這項基金是省老促會首任會長羅天于1993年開始籌集,當時發動了著名書畫家關山月、黎雄才等人開展了揮毫義賣捐資助學活動,動員了社會各界尤其是一批企業家積極參與,籌集了800多萬元,成立了基金會。從1995年開始助學,下撥100萬元,帶動下面籌集配套資金。18年來,用該項基金增值部分累計下撥烈士后裔助學金近1500萬元,占了基金會支出的71%,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因為繼續籌資困難,現在與18年前一樣,依然每年從該項基金中拿出100萬元分配到15個市,各市覺得捉襟見肘,不夠分配,大多數市都要求增撥。一些老促會的負責人認為,如何解決資金不足,是關系到烈士后裔助學工作能否持續、順利開展的關鍵。
有沒有破解助學基金不足的辦法呢?歸納省老促會和各地老促會的建議和做法,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
第一方面,加強對資助烈士后裔民心工程的宣傳,爭取省財政的支持。要大力宣傳省老促會科教文衛基金對于資助烈士后裔讀書成才的重要意義,宣傳基金會18年來捐資助學所取得的成績,宣傳我省各地老促會對扶助烈士后裔讀書無私關懷、熱心幫扶的感人事跡和奉獻精神,使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認識該項基金對于告慰烈士英靈、發揚老區革命傳統、促進老區發展的重要作用。如果媒體對此給予充分、全方位的報道,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影響,就能感動眾多的善長仁翁,更重要的是能夠得到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梅州、韶關、茂名等市老促會的有關領導、教育界人士建議,應爭取省一級的資助,爭取每年從省財政撥出一定資金,從而能增加省基金會下撥給各市的基金,保證持續和深入推進烈士后裔助學的開展。
第二方面,爭取“6·30”扶貧資金的支持,把烈士后裔助學納入到這個總體規劃中。韶關市老促會秘書長謝順衡對記者說,烈士后裔助學是一項培養人才的工程,老區的脫貧和發展需要大批的優秀人才,這與“6·30”扶貧資金使用的目的是一致的。韶關市老促會已利用有關扶貧政策,在2011年至2012年爭取到可觀的助學基金。
陽江老促會在2011年爭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與省老促會科教文衛基金會下撥的33000元助學金配套,市里撥給33000元“6·30”扶貧資金,人均助學金額比過去提高了一倍。2012年,市里又從“6·30”扶貧資金中撥出5萬元用于烈士后裔助學。
第三方面,爭取福利彩票的資助籌集基金。清遠市老促會經過努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關心下,得到批準,今后每年可以從該市銷售福利彩票留成中提取5%用于支持老區建設。為此,記者采訪了省福彩中心菅銷部負責人張先生,他說,我們對福彩基金沒有使用權,要用這些基金助學,要經過有關部門,并按有關規章辦理;幾年來,我們曾從福利彩票的發行經費中拿出一部分錢來,與團省委一起開展捐助貧困學生的助學活動,例如舉辦夏令營等等,如果要借鑒此種途徑資助烈士后裔,就要經過省財政廳和省民政廳的立項審批,在此之前還要進行多方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