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漢章


前些時候,新聞媒體報道了某地全面啟動革命老區烈士后裔“幸福計劃”的消息。該“幸福計劃”主要內容為“助學、助醫、助居、助業”等等,全面地關愛革命烈士后裔,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這個報道,讓人覺得無比振奮。而且,“幸福計劃”內容把“助學”放在首位,更是讓人覺得十分欣慰。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革命老區的紅色印記,已經成為寶貴的歷史財富。翻開中國革命史,可以看到:新中國這棵參天大樹根植于革命老區。換句話說,是無數革命烈士的鮮血,澆灌成共和國大樹的枝繁葉茂。遙想當年,革命烈士流血犧牲是為了什么?是為了人民得解放,是為了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解放60多年了,許多人是早已過上幸福生活了,但是革命老區人民是否都過上幸福生活了呢?當年為革命流血犧牲的革命烈士后裔日子過得好嗎?想起這個問題,往往讓人揪心地痛:革命老區,在現代幸福著的人們心目中似乎是一個邊緣化的字眼,它象征著紅色、落后和貧窮。
對于專門宣傳革命老區的老促會的同志們來說,更是揪心地痛。若電視臺記者拿著漂亮的話筒對革命老區的百姓也來個“幸福之問”,即便回答“幸福”,這“幸福”兩字也是拉著長長的尾巴的。這尾巴,寫著“落后”和“貧窮”的字樣。
“惟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老區為新中國誕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無數革命烈士踏遍青山、血染戰旗,永遠長眠在老區的紅色土地上。如今,繁榮昌盛的新中國,能讓革命老區再這樣落后和貧窮下去嗎?答案是否定的。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革命老區的扶貧開發,用政策傾斜扶持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讓革命老區人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讓革命老區人民盡快過上好日子。
為了緬懷革命烈士,溫暖烈士后裔,各地老促會關心老區青少年健康成長,對革命烈士后裔特別關愛。據新聞媒體報道,各地老促會每年都舉行革命烈士后裔助學金發放儀式等相關活動,保障革命烈士后裔完成學業。例如在幫助革命烈士后裔完成學業方面,大埔縣老促會做得非常好,得到省、市老促會的充分肯定。
大埔縣是廣東省首個中央蘇區縣。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埔兒女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全縣共有革命烈士787名。該縣老促會根據省老促會的部署和要求,從1994年起到現在,每年都向革命烈士后裔發放助學金。據統計,十多年來共發放革命烈士后裔助學金50多萬元,受資助的革命烈士后裔400多人,其中資助碩士研究生4人、本科生151人。該縣老促會向革命烈士后裔發放助學金既注重形式,又注重效果。縣老促會把烈士后裔助學金調查表發放到全縣各鎮政府,由鎮政府民政辦進行調查,把有經濟困難的烈士后裔上報縣老促會。縣老促會常務理事會議研究決定發放烈士后裔助學金名單,由受資助的烈士后裔學生本人在放寒假回家過春節期間帶身份證、學生證原件到縣老促會領取。這樣,既增強了革命烈士后裔的榮譽感,又加深了他們對領取助學金意義的認識:黨和政府沒有忘記他們的長輩為新中國解放作出的犧牲,烈士后裔要認真讀書成才,將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該縣老促會發放烈士后裔助學金收到了明顯的效果,許多烈士后裔完成學業后意氣風發地走上了工作崗位。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各地老促會的老同志們踏遍老區青山,為宣傳老區、建設老區鼓與呼,并滿懷豪情地關愛革命烈士后裔,為革命烈士后裔讀書成才撐起了亮麗的彩虹。各地老促會舉行革命烈士后裔助學金發放儀式等相關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其一,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革命烈士后裔的關愛,有助于激發愛國熱忱和弘揚民族精神。各地老促會舉行革命烈士后裔助學金發放儀式等一系列的相關活動,是非常生動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老促會組織有關單位參加儀式,發放革命烈士后裔助學金,說明黨和政府沒有忘記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沒有忘記應該得到幫助和照顧的革命烈士后裔。這種人間真情首先溫暖了革命烈士后裔的心,進而溫暖了參加活動者的心,溫暖了革命老區人民的心,溫暖了全國人民的心。事實上,所有人都會因此而受到感染,都會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溫暖。通過這種有意義的活動,宣傳了革命烈士把一切乃至生命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英雄事跡,對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了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烈士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幾乎感染了全社會的群眾,從而有助于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讓人們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獻身于民族振興的責任感。或許可以這樣說,革命烈士后裔得到關愛而健康成長的過程,就是我們這個社會邁向更加文明的過程,而生活在這一過程中的人們是幸福的。
其二,體現了時代要求和價值取向,有助于傳承革命烈士捍衛真理和正義的革命精神。古人云:“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革命烈士是真正的“舍生而取義者”,他們用生命捍衛真理和正義,成為真理和正義的化身,樹立了捍衛真理和正義的光輝形象。緬懷革命烈士,就是要傳承他們捍衛真理和正義的革命精神。這種紅色的精神,是我們國家發展的根基和動力。我們知道,人是需要精神支撐的,社會是需要信仰維系的。無本之木會枯萎,無源之水會干涸,無精神信仰會導致國人淪為精神乞丐。如果喪失了對真理和正義的追求,我們的社會就會被黑暗和邪惡吞噬,紅色江山就會根基不牢而被傾覆,革命烈士的鮮血就會白流。可見,在全社會進一步弘揚烈士精神,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項重要任務。各地清明時節告慰烈士、褒揚烈士精神,正是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取向。革命烈士的血肉早已化作壯麗的河山,我們拿什么來告慰烈士英靈呢?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江山,沒有理由不讓革命烈士后裔過上幸福的日子,沒有理由不去關愛革命烈士后裔。各地老促會舉行革命烈士后裔助學金發放儀式等一系列的相關活動,是對革命烈士的崇敬,是對革命烈士捍衛真理和正義的革命精神的弘揚。全社會都應該關愛烈士后裔,這是國之大義。
近幾年來,各地老促會舉行革命烈士后裔助學金發放儀式等相關活動已經帶來了良好的影響。說起這些有意義的活動,革命老區人民無不給予高度的評價,由此帶來的社會效益必將會不斷地呈現出來。
在全面啟動革命老區烈士后裔“幸福計劃”報道的內容里,把“助學”放在首位,而且助學計劃包括幫扶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失學的革命烈士后裔就近入學,并全部減免學費,每年提供3000-4000元助學津貼,保障其順利完成學業。看起來,這“幸福計劃”的助學力度還真不小。事實上,中央和各省對革命老區的扶貧開發力度正在加大,對革命烈士后裔的助學力度也正在加大。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關愛烈士后裔是國之大義,這大義是一種大愛。大愛相傳,大愛無邊,我們的社會就會因此而處處堆滿愛。這種大寫的愛,必將迸發出無窮的力量,推動革命老區快速發展,推動國家民族不斷進步。
讓我們都來關愛革命烈士后裔吧!希望所有革命老區都制訂出“幸福計劃”,而且都把“助學”放在首位。若如此,革命烈士后裔幸矣!革命烈士當含笑于九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