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光 梁梅芳

2011年至今,錢榮才已經在封開縣大玉口鎮衛生院做了近三年醫生。三年來,雖然條件艱苦,但他的生活卻平靜而充實——他已經扎根于鄉鎮衛生院,正在兢兢業業地用行動來回報培養他的老區人民。
6月18日,在封開縣老促會有關領導的帶領下,經過近70公里山路的顛簸,記者來到了大玉口鎮衛生院,并見到了錢榮才。皮膚黝黑,熱情但不多話,這就是他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走進錢榮才的辦公室,記者見識了什么叫“簡單”:兩張桌子,三四條凳子,一臺吊扇,一桿臺秤,加上桌面上的診聽器,就這么些“家當”。“條件很簡陋,請不要介意。”錢榮才非常客氣,他邊招呼邊打開吊扇。這時,酷熱的辦公室里才有了些許涼意。采訪中,錢榮才向記者講述了他由“打工仔”轉變為衛生院醫生的歷程。
1981年,錢榮才出生于封開縣南豐鎮勒竹村的一個普通農家。他是鎮里為數不多的烈士后裔之一,其祖父錢炳林1950年在朝鮮戰場壯烈犧牲,被定為烈士。1998年初中畢業后,錢榮才考入梧州市衛校醫士班,2001年畢業,獲醫士文憑。說起其祖父,錢榮才非常自豪,他從抽屜里拿出了他珍藏的爺爺的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你看,我爺爺當時是在朝鮮新興里戰斗中犧牲的,他很勇敢,我很敬佩我爺爺。”錢榮才指著證明說。據了解,因為身為革命烈士后裔,錢榮才自讀書以來就一直得到了當地有關部門的資助,尤其是讀中學和衛校時,他每個學期都能領取到老促會發放的800到1000元不等的助學金。老促會的每一次幫助,對家庭貧困的錢榮才而言,都如一場甘霖,使他能夠順利地完成了學業。
談到工作,錢榮才感慨頗多。畢業幾年內,他在惠州、中山等地做過多種工作,期間他當過藥店售貨員,當過一百多人包裝廠的主管。這些工作經歷讓錢榮才得到了不少磨練。當主管期間,他的工資待遇甚至接近四千元,這樣的待遇在幾年前并不算低。然而,錢榮才到底還是覺得這些工作做起來并不開心。“在我外出工作的那段時間,我父親和村里的老支書一直都在給我做思想工作,他們認為,我學醫出來卻外出打工,這是不務正業。”錢榮才坦承,那段時間里,他反復考慮過父親和老支書的意見。
2009年,錢榮才毅然回鄉,并當了一名中醫醫師。2011年,他被大玉口老區衛生院吸收為醫生,雖然工資才一千來塊,而且工作條件非常差,但在這里,錢榮才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從醫,他發揮了自己的長處,做了自己一心想做的事;因為從醫,他贏得了許多老區群眾的贊許。“當看到群眾治好病后所流露出的笑容時,我的心里總是非常開心,給群眾看病看起來是小事,但每一件這樣的小事都關系到他們的幸福,關系到每一個家庭的幸福。”
如今,工作了近三年的錢榮才,已經對自己的工作異常熟練,看病、值班、防疫、做調查、自我學習這些內容已經成了他每天的功課。據了解,錢榮才每個月都會下鄉至少十天,一方面完成農村疾病防控及公共衛生項目相關工作,另一方面,做好自己分管的農村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衛生院的工作都比較繁瑣,但是每一件事都很有意義。”錢榮才說。
從收入數千元到如今養自己都有些困難,這其中有著不小的落差。但錢榮才毫無怨言:“生活確實比以前困難多了,但是做自己熱愛的工作,做有意義的工作,我很開心,這是以前從來都沒有過的。”錢榮才表示,他是烈士后裔,因此,如果條件允許,他會給其他需要幫助的烈士后裔提供援助,他希望自己能夠幫助更多的老區人民。
“因為老促會以及有關部門對我的幫助讓我體會到,為老區做貢獻是一件很光榮的事。”錢榮才說,“我會用自己的行動做好每一件事,為老區群眾看病傾注百分百的耐心和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