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陽

那石橋、石街、古巷,仿佛令時光倒流了千年……這就是中國十大古鎮之一,廣西賀州最美的古鎮黃姚村。
黃姚最早發祥于宋朝開寶年間(972年),當時僅有兩戶人家居住,一戶姓黃,一戶姓姚。宋朝皇佑年間,楊文廣到昭平“平亂”到了黃姚,不知地名,得知“黃”“姚”兩姓人居多,于是索性命名為“黃姚”,小鎮因此得名。至元朝,就有黃、姚、曾、孟、鄧、蒙燈八大姓名。到了明清時期,古鎮人口迅猛發展,經濟空前發達,是方圓數百里最繁榮的商業中心之一。據說清朝時期,這里出了11名舉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大批愛國人士到此避難:如何香凝,歐陽予倩、高士其等。
黃姚鎮1986年被廣西省人民政府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對外開放,成為廣西又一紅色旅游勝地。
去年底的一天,我們一行從德慶乘車出發,一路沿著西江往梧州方向朝黃姚奔馳,一邊沿途觀賞壯族風情。汽車在彎曲的公路上飛馳,路邊的小溪、怪石,狹窄的視線突然開闊,一個世外桃源般古鎮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走進古鎮的門,讓我印象最深是那棵百年的大榕樹和一條清澈見底的姚江。踏著古鎮青色的大塊石板路,高高的屋墻下有一種探秘的感覺。街道緩緩延伸,古韻猶存。窄窄的小巷大約3至5米寬左右,走幾步又是另一個拐角,拐角后是另外的世界。據說,古鎮是按照九宮八卦陣布局,鎮內一條主街延伸出八條街道,縱橫交錯。這里有一條河道,總結成一個“小橋、流水、人家”。四面青山懷抱,三條清溪環流。俗語說,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亭,有亭必有聯,有聯必有匾。
這里有一廟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叫興寧廟。此廟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磚木結構,依地而建,與周圍的景觀融為一體,背靠隔江山,面向真武山,左有鼓樂亭,右為牌坊。亭子屋檐上的人物,惟妙惟肖,雖歷經幾百年,但卻色彩依舊。殿前的柱上有一幅對聯“別有洞天藏世界,更無勝地賽仙山”,高度評價了當地的山山水水。
古鎮有許多怪石,樣子各異,每一個怪石就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如東門樓的“南蛇出洞”,一塊像蛇頭的巨石從墻下抬出頭來,望著不遠處的溪水,樣子倒有點嚇人。據說這些怪石很靈性,幾千年沒有絆傷過一個人。
再說到橋。這里有一座帶龍橋,是黃姚15座古橋梁中最大的階式石拱橋,半月形橋拱似彩虹般橫跨江岸。據說此橋有帶真武山的龍氣入鎮,為民做福,故名帶龍橋。橋和自然景觀很好看,橋上橋下,都是風景。如明代舉人潘芝成留下一詩:橋帶神龍入翠樓,無邊風景動人謳……拱橋、煙霧、月光、倒影,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再說到商鋪。黃姚的商鋪與許多古鎮的商鋪一樣,都是出售一些當地土特產之類的東西。黃姚這里豆豉很有名,聽說當時是貢品,是用當地靈氣之泉水泡制,制出的豆豉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吃后讓人齒頰留香。我在一些商鋪嘗試過,果然美味清香,便購了幾包回來慢慢品嘗。
已近黃昏,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黃姚時,一輪紅光照射在黃姚古村上,金光閃閃,陽光透過古村,灑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多美麗的黃姚!
時至今天,我的腦海里還時常浮現黃姚的石街、石橋、古巷、小橋流水人家,一半是朦朧,一半是清晰,使我迷戀,讓我有道不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