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萍

近期國外市場擔憂美國退出QE,與此同時國內市場面臨流動性緊張的局面,匯豐公布的6月PMI初值為48.3,創9個月新低,顯示制造業復蘇無力,宏觀經濟疲軟。
在國內外共振的影響下,國內大宗商品市場紛紛創出回調新低,不過雖然前期疲弱的貴金屬、有色金屬等工業品依然維持弱勢,但農產品則因金融屬性較弱而相對抗跌。市場分析人士也指出,由于農產品金融屬性較弱,并受自身供需關系影響較重,自然成為回避系統風險的避風港,其中小麥、玉米、早秈稻、豆粕、菜粕等品種表現較強,而油料下跌主要受供需較弱所致。
近段時間中國銀行業流動性問題對于農產品的影響略有增強,不過相比較其他金屬、能源類的商品而言,農產品對于宏觀經濟問題的聯系向來不是很緊密,尤其豆類油脂更加明顯。前一段時間,國內小麥產區因天氣降水等因素影響,局部歉收,并且部分小麥霉變過高,難以保存,支持了當下小麥市場。
而玉米自去年開始呈現輕微的緊平衡,以及優質玉米比較少的緣故,也持續了一段較長時間的升幅,目前玉米實際已經處于一個高位整理的格局之中,在新玉米上市之前,難有單邊行情。而當前植物油面臨的壓力依舊是來自于供應充足,國內豆油與棕櫚油總庫存量依舊處于230萬噸左右。
通常夏秋季節棕櫚油主導行情,在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里,除了來自馬來西亞的進口棕櫚油成本偏高外,齋月消費也確實使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降低到180萬噸的近一年較低水平。這是季節性的,對于油脂也是偏向有利的方面,所以國內豆油棕油抗跌性明顯提升了,但當下已經臨近7月,齋月備貨已經逐步收尾,并且國內的消費一直未有明顯改觀,從而植物油重新進入疲軟通道,尤其豆油市場更是如此,可以短線偏空介入。
金石期貨研究所副所長高艷濱判斷,相對于油脂方面的疲弱,豆粕市場比較有意思,期貨現貨價格差距過大,因而期貨不宜做空,雖然大豆較集中到港,但豆粕合同銷售較多,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大豆到生產產生的豆粕供應的壓力,而且目前豆粕國內庫存50萬噸左右,雖然較之前有所回升,但仍屬于近幾年的偏低水平,而且目前預計,8月和9月的大豆到港量降低到900萬-1000萬噸水平,明顯低于6、7兩個月的到港量,于是大豆集中供應的壓力,也會減輕。
此外,目前美豆陳季供應緊張,陳季結束還有兩個多月,但美國大豆年度出口任務已經基本完成,而且我國進口大豆成本在過去一段時間有所提升,最近幾周購買的南美大豆多數已經處于4300-4400元,而目前壓榨企業71%的收入比例來自豆粕銷售,豆粕不論是基本面還是心理層面,以及其現價差層面都是理想的。
高艷濱表示,豆粕期貨價格不宜繼續過分看空,目前預測9月合約向3600-3700元回歸交割是比較合理的,只是臨近兩個多月便將交割,投資者不宜介入,除非做空現貨、做多期貨、進行套利和交割,所以建議1月合約是可以逐批建多的,而了結最好在新豆上市前,等新豆即將上市,也就是9、10月新豆上市前后,不論減產與否,都會有季節性供給壓力,所以投資者要注意投資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