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
我校以做好中小銜接工作為切入點,在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方面,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1.關注學生客觀差異,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
在身心發(fā)展方面,小學生在心理上處于幼稚期,在思維上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初中生在心理上處于半幼稚、半成熟期,在思維上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
在學習內容方面,小學課程除去語、數(shù)、英等學科外,科學課、社會課等綜合性課程占很大比重,內容相對簡單;而中學課程除去語、數(shù)、英等學科外,綜合性課程細化為理、化、生和史、地等學科,內容相對復雜。
因此,學生從六年級升入初一,學習任務明顯增加,在心理、生活、學習等方面感到很不適應,若不做好中小銜接工作,就會降低學生學習效果,影響學生全面發(fā)展。
2.做好教育管理銜接,確保學校辦學質量
統(tǒng)一理念。中小學分管德育、教學的干部經常利用行政例會、干部交流學習等機會,研討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使中小學辦學的理念、宗旨、目標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促進學生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
統(tǒng)一管理。中小學德育、教學、后勤實行統(tǒng)分結合的管理方式,有效銜接教育管理,保障學校工作協(xié)調運轉。
3.做好教學工作銜接,確保教學的方向性和科學性
合理配備教師。我校在教師配備上,根據教學的需要,嘗試打破中小學界限,即初中教師到小學高年級任課,小學高年級教師到初中任教。
開展教學研究,共同研究課標。組織初一和小學六年級教師一起學習新課標,熟悉相鄰學段課標要求,把握教學方向。
共同研讀教材。學校為初一教師準備小學高年級教材,為小學高年級教師配備初一教材。相關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定期參加對方學段教材分析,使教師能夠準確把握中小學教材體系。
共同研討教法。我校加強中小學雙向聽課交流,研究中小學教學方法的各自特點,用易于學生接受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
4.做好學習生活銜接,幫助學生適應新環(huán)境
做好“提前走進學生”活動,每年寒假領導班子研究制定《中小銜接工作方案》,增強中小銜接計劃性。上好“開學第一課”,初一任課教師在第一堂課圍繞自己的學習經歷、教學經歷、興趣愛好等進行自我介紹,針對學科內容、特點、方法進行學科介紹,使學生對教師和所學學科有初步的了解。搞好“走近我身邊的同學”活動,利用班會時間組織學生圍繞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自我介紹,幫助學生相互了解,更快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
開展“初一學習生活指導”活動,使六年級學生提前了解初一的學習和生活特點,為升入初中做準備。建立 “中小聯(lián)誼班”,讓六年級和初一年級結成“聯(lián)誼班”,開展學習方法交流、生活技能指導等活動。滲透、強化學習方法,使學生盡快熟悉學校提出的“五段學習法”,即課前預習、上課專心、復習鞏固、獨立作業(yè)、系統(tǒng)總結。
5.做好家庭教育銜接,幫助學生順利過渡
抓住暑假 “空白期”。畢業(yè)前,召開六年級家長會,下發(fā)語數(shù)英銜接作業(yè),布置語文必讀書目和英語必會單詞,提出學習要求。
關注開學“不適期”。開學一個月,召開初一家長會,具體指導家長通過“三看八問”的方法,了解學生在校情況。 “三看”,即看孩子上學是否心情愉快;看孩子做作業(yè)是否完成順利;看孩子是否愿意說在校遇到的人和事。“八問”,即今天學了哪些?老師講的內容你懂不懂?課上、課下老師對你們有什么要求?最近學習怎么樣?和老師、同學相處得怎么樣?班級中發(fā)生了哪些事?為學校和班級做了哪些好事?需要家長做點兒什么?
通過上述方法,家長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上中學后的學習、生活狀態(tài)和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和學生、班主任、教師溝通,幫助孩子順利渡過 “不適期”。
通過我們的努力,我校初一學生面對陌生的老師、學生和不斷增加的學業(yè)內容,能夠很快適應初中的學習和生活,不但感受不到過重的學習負擔,而且在興趣的驅動下,還能自覺地拓寬視野和知識面,學業(yè)成績不斷提升,得到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