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教育誕生于一種文化之中。芳草地國際學校57年的發展歷程滋養了芳草文化,也正是這茵茵榮融的芳草文化孕育了今天的“芳草教育”。
芳草文化孕育“芳草教育”的核心價值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芳草”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承載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渴求,也蘊涵著百草相融、和諧生長的意境。走過五十七載春秋的芳草地國際學校,凝練了自然“芳草”和文化“芳草”的核心性格特征,形成芳草文化的核心價值。學校用“榮·融”二字作為這種價值的表述形式,使其成為學校核心文化符號之一。
“榮”象征著學校生機盎然、不斷進取的價值追求。“榮”的字意是草木茂盛,興盛與光榮。“榮”是芳草的性格,萋萋芳草,生機盎然,用生命拓展綠色,以堅韌護佑大地。芳草的這種秉性成為學校師生積極向上、充滿活力、自信樂群、進取發展的精神象征。
“融”象征著學校中西融合、團結奮進的價值選擇。“融”的字意是融合、調和。百草相融、和諧共進是芳草性格的又一體現。芳草的這種性格成為學校中西融合、多元開放、國際特色、師生共融、學教雙馨、團結奮進的真實寫照。
芳草文化的“榮·融”核心價值,孕育了“芳草教育”,形成了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課程文化、教師專業發展與團隊建設的教師文化、易簡和諧的管理文化、協同育人的家校文化。芳草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是“芳草教育”品牌不斷發展的力量源泉。
芳草文化孕育“芳草教育”的課程文化
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芳草學子”是“芳草教育”的育人目標。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個性,倡導平等、尊重、理解、包容的理念,把學校建設成為一個充滿熱情、充滿朝氣的“生命場”和“陽光地帶”。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校園中共享發展成果,提高生命質量,是芳草文化建設的價值追求。
為了實現這樣的育人目標和價值追求,學校充分發揮國際學校多種獨特的課程資源,構建了中西融合、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芳草課程文化。
一是把中西方文化差異化為學習資源。作為一所承擔國際教育任務的學校,國際理解教育自然成為芳草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實施小學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學校逐步形成清晰的操作思路:在文化理解中學會共同生活,在共同生活中享受成長快樂。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全面提高了學生國際理解的認知與交往能力,形成了教師學術研究團隊,豐富了辦學理念,打造了學校育人品牌,培養學生求真、守信、遵規、負責、樂群等良好品行,推進了學校國際化進程。
二是融合東西方教育模式,優化課程內容和形式,為培養“T”型或“十”字型人才奠基。學校注重課程、課堂、課業的研究與實踐,以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為主要思路,突出“育人導向,國際化特色”,實踐“忠實、拓展、整合、創生”策略,構建科學與人文結合、中西文化結合、課內外結合、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充滿活力的芳草課程體系,使芳草課程建設煥發勃勃生機。
芳草文化孕育“芳草教育”的教師文化
“芳草教育”的教師文化以“榮”為目標,以“融”為品質。教師把專業發展作為最大榮譽和奮斗目標,把相互融合、團結奮進作為最美的教師文化品質,形成了芳草地國際學校尚德敬業、精藝博學的教師文化。
成立“芳草新教師成長學校”,提高新任教師能力。新進教師全員參與為期兩年的“必修課程”和“實踐課程”培訓。學校采用“集團統一培訓與分校培訓相結合”“集中組織培訓與師徒掛鉤、教師個人學習相結合”等方式,進一步促進教師全面內化辦學理念,深入了解學校規章制度,鞏固專業思想,熱愛教育工作,提高職業道德修養水平,掌握教育教學常規及所教學科教學要求和教學方法,適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和發展的需要,適應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需要,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實施“明名工程”,打造芳草“明名之師”。何謂“明名之師”?每一個教師都成為“明白”的教師,即要明白自身、明白學生、明白學校,明白教育教學基本規律,明白教育教學基本方法、策略、評價……當條件具備的時候,能夠把握住機遇,成為名師。為此,學校借助課題研究、項目管理等平臺,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積極參加區、市、全國優秀教師的項目培訓,向“青藍工程”“成就未來計劃”項目中輸送優秀教師,借助項目,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堅持做好外語學習、境內外培訓、外籍教師的聘用與管理等工作,開闊視野,轉變觀念;啟動特級教師培養工程,通過系統分析、專業規劃、導師引領等舉措,提升教師的學術修養;積極參加區、市級“翱翔計劃”“打造精英計劃”“教育家計劃”“塑造名家計劃”,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文化建設、課程建設、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促其形成特色,努力成為專家型教師。
實施“贏在中層”策略,培養領軍型人才,壯大干部隊伍。學校堅持理論中心組學習制度,不斷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梳理集團、校區權責,穩定基礎,夯實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崗位培訓;完善中層干部的選拔、培養和使用制度,加大考評、流動力度,實施目標管理、項目管理,明確干部個人和分管工作的發展目標,不斷提高干部的執行力;堅持把“思想教育先行”“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貫徹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重視后備干部的培養,制定《芳草地國際學校后備干部培養方案》,造就業務能力強、數量適當、分布均衡的教育教學管理干部隊伍。
實施“教師幸福工程”,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指數,實現“融”的文化。學校發揮教代會等組織作用,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積極引導教職工主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積極配合黨政做好校務公開工作,深入了解教職工的意見和要求,針對實際,做好協調、落實工作,促使每位教師愛崗愛校,樂學樂教;關心教師生活,重視教師身心健康,改善教師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開展教工社團工作,使教師在融合溫暖的文化氛圍中愉悅工作、享受工作。
芳草文化孕育“芳草教育”的管理文化
學校管理文化是在長期的不斷凝聚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種先進的、獨特的、富有時代特征的、相對穩定的學校文化。在國際化背景下,芳草地國際學校形成了“易知易行、和而不同”的管理文化。
“易知易行”源于《易經》。《易傳 ·系辭》中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易知,是對各種關系的明達,對諸多事物都能了如指掌,進而抓住關鍵環節。有了易知,周圍的人就會團結在你的身邊,組成強有力的團隊;當你制定了方案,也就會很容易地實施并推行開來,并取得良好效益。
深入思考“從”與“行”的關系。“從”即“行”,均含有從事、參加、執行之意。而“行”較之“從”,更加強調主動、創造,“教育即創造”,這是人們公認的教育原理,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因此提出“易行”。 “知與行”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的過程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既不能有知無行,也不能無知卻行,知與行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由此,“易知易行”成為學校的共識。
“和而不同”出自《論語》。什么是真正的“和”,其與“同”是一回事嗎?我們認為“和”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的統一,因而有別于“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以他平他謂之和”,就是說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和”能產生新事物,所以說“和實生物”;如果“去和取同”,“以同裨同”,把相同的事物疊加起來,是不能產生新事物的。“和”是不同元素的結合,不同、差別是“和”的前提。容“不同”,才能達到“和”的境界。
作為一所國際化學校,在多年辦學實踐中我們秉承“易知易行、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領導和教師一起制定學校改革與發展規劃,努力凸顯國際化辦學特色,系統構建芳草文化體系、育人體系、質量標準體系、家校育人體系。實踐中,我們突出計劃管理、項目管理,鼓勵各校(區)在芳草文化引領下,采中西所長,融古今之優,融合共存,進而共榮,各校區體現不同的特色,如日壇辦“精”、世紀辦“強”、遠洋辦“洋”、萬和辦“和”、雙花園辦“優”、國際部辦“大”、麗澤辦“亮”、教輔辦“活”,讓芳草呈現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芳草大同”的辦學局面。
芳草文化孕育協同育人的家校文化
芳草地國際學校創新家校合作教育模式,建立以“家長教師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為基本組織形式的家校三級聯動合作機制。學校下屬的七個校區在成立校級家長委員會和年級家委會的基礎上,結合各校區實際,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初步構建了以班主任、副班主任、任課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為成員的協會。這一組織的成立,有效地協調了學校和家庭的關系,發揮了家長、教師的智慧和力量,為學校和班級建設助力,使學生在人格、個性上得到和諧發展,同時使一線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更加順暢,有助于教師與家長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家長教師協會彰顯國際化特色。芳草地國際學校國際部有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孩子,家長們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國際部是集團中最早成立協會的校區(于2006年9月成立家長教師委員會,簡稱為PTA,是Parents Teacher Association的縮寫)。這個組織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1)組織嚴密。PTA是家長自發的一個志愿者的集合,機構特別完備,設主席團,使命是代表家長與學校管理層定期會面溝通,協助校方工作;主席團下設主席、財務、秘書、活動組織、常務溝通等職位。(2)目標明確。PTA的工作使命是“3C”,即“Communication”(溝通),“Collaboration”(協作),“Community”(共建)。(3)作用明顯。國際部PTA建立至今,單獨承辦并與學校聯合舉辦了一系列活動。PTA志愿者們職責清晰、分工明確,積極獻策獻力,與校方一起為全體師生舉辦了各種精彩的活動。
發揮協會的管理職能,促使家長參與班級常規管理。促使家長參與班級管理,可以讓家長自覺地將孩子從個體化的環境中引導到學校的集體教育中來,為孩子成為社會人邁出關鍵的一步。為此,學校創造機會鼓勵協會、家長參與班級活動,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家長通過參與班級教育管理工作,從關注自己的孩子過渡到關注班級的全體學生,盡己所能,為全體學生提供服務和幫助,這是家長教育理念的重大轉變。
發揮協會促進職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協會具有“同向性”和“同時性”的特點。同向性——由于家庭的千差萬別,他們對教育子女的目標、成才觀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學校以“育人目標”為指向開展了“系列家長沙龍”活動,讓家長理解學校的育人目標,融不同、求大同,促進學校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同時性”,即對學生教育同時著力,形成教育合力。協會這種新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成為學校辦學的有力支撐。
“豐草綠縟而年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芳草立足近六十年的辦學基礎,在新時期明確提出“要成為首都基礎教育的典范、中國國際教育的品牌”的辦學目標。芳草地國際學校以地命名,也將為這個地方增色。芳草師生愿繼續做一棵棵安靜的小草,以其自信自勵、堅韌包容、開放大氣,在首都教育的舞臺上展示著基礎教育者的風采,不斷提升教育品質,描繪“芳草碧連天”的美景。
編輯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