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人物檔案:安麗萍
安麗萍,北京市京源學校任歷史教師,歷史教研組組長,中學高級教師。先后被評為石景山區優秀教育工作者,中青年骨干教師,市級骨干教師,北京市學科帶頭人,石景山區先進專業技術人才,2009年、2012年入選石景山區“名師培養工作室”,2013年入選“北京市中小學名師發展工程”。石景山區第14屆和第15屆人大代表,被聘為“石景山教育工作委員會、石景山教育委員會黨風廉政監督員、特約檢查員”。
安麗萍的兒子這樣介紹媽媽:
“挺散漫的,不喜歡受太多約束,平時也愛發發牢騷,有了教學大賽或者公開課什么的,她總是煩躁幾天,說自己總無法進入狀態,可我和爸爸都知道,她是一個認真的人,只要她答應把活兒接下來,誰都不用擔心,她一定會完成得很出色——如果是比賽,她一定能拿個一等獎回來,如果是公開課之類的,肯定會大獲成功。”
“我媽愛逛街、愛購物,每次回來就將買回來的一堆新衣服一件件穿出來,讓我跟爸爸欣賞、品評,然后她就會興奮好一陣子。媽媽也經常給我買,我絕對信得過老媽的眼光,有品位又時尚,她買的衣服我都喜歡。姥姥、老爺、爺爺、奶奶的衣服也都是媽媽買,他們每次穿了新衣服都愛在他們小區炫耀。媽媽還會理發,幾位老人的頭發都是媽媽負責理。”
生活中的安麗萍原來是這樣的。
工作中,她又是怎樣的呢?
“‘名師不僅僅是一張閃亮的名片,
更應該是一種具有引領性的‘行走方式。”
說起性格,安麗萍說:“‘認真是我一貫信奉的原則,因此,在教師這個行當中,我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從當上教師開始,我幾乎每學期都會從區里、市里抱回一摞證書。”
這樣的日子過了9年。1999年,小有名氣的安麗萍來到京源學校。突然置身于一個新觀念、高標準、嚴要求、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她發現自己因不太適應而顯得些滯后和落伍。強烈的責任心和好強的個性,促使她盡快地調整自己,保證以良好的心態適應這里的一切。
挑戰總是與機遇并存。1999年10月,北京市督學和教研部聯合對京源學校進行督導檢查,安麗萍將代表京源學校,更代表石景山區在這一天做一節市級公開課。她深感責任重大。老公工作特別忙,又經常出差,沒時間管孩子,為了能全身心地準備這節課,她讓4歲半的兒子在姥姥家住了整整一個月。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的辛苦沒有白費,她那節課在視導時被評為A級課。又過了一個多月,這節課在全市歷史錄象課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并從全市二十幾個一等獎的錄像課里脫穎而出,代表北京市參加全國歷史教學大賽,且最終讓她手捧“全國歷史錄像課大賽一等獎”的鮮紅證書站在頒獎臺上。
成為名教師不是安麗萍的目標,她的目標是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學生負責。于是,從2002年起,安麗萍成為王能智老師創辦的“骨干教師培訓班”中的一員,重新做回了學生。
也是從那時起,京源學校開始了教師“新教學基本技能”,即“新基本功”的訓練。在王能智老師和副校長曹彥彥的指導下,安麗萍帶領本組教師又進行了幾個開發區域教育資源的課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理解了什么是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從此,安麗萍走上了一條更寬闊的專業發展之路。
“老師既要能站穩講臺,也要能走出去,
這樣才有能力帶出具有實踐力和創新力的學生。”
2002年秋季開學,京源學校啟動研究性學習實驗。安麗萍親自指導其中一個課題——“京西古道模式口大街改建方案研究”。
石景山西北部有一條明清時期的古街,在街北,傳統村落的風貌保存較好,并有法海寺、承恩寺、田義墓等一批國家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就是許多石景山人都知道的有“京西古道”之稱的模式口大街。在現代經濟建設中,這條古街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抉擇——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區文物局和規劃局就這一地區的改建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案:前者主張保留古道,并把它變成步行街;后者認為應該拆除古道,取直拓寬為一條30米寬的交通次干道。隨著石景山區城市化建設的迅速發展,這一問題已被提上了日程,歷史文物保護與現代社會發展下不相適應的矛盾顯得格外突出。由于很多學生的家就在這條街上,課題所展現的是一個學生熟悉的、真實的現實情境,學生不僅倍感親切,也比別人更關注家鄉的發展命運。因此許多學生選報了這個課題。
在開展研究活動過程中,安麗萍和她的學生們走訪了區文物局、規劃局等部門,了解了雙方對模式口地區今后的發展建議以及存在的意見分歧;請來有關專家講座,了解到這個地區的歷史風貌;通過實地考察,采訪當地百姓,親身感受了這里蘊藏的深厚的歷史文脈和文化傳承,同時也目睹了這里交通擁擠,環境惡劣,經濟落后的現實狀況;聘請了相關的專業人員為師生講解繪圖的專業知識和技巧,指導學生寫調查分析和結題報告,做設計方案等。
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研討,在有關專家的幫助下,學生們繪制出這一地區的詳細規劃圖、文物分布圖、車流量交通調查分析表,以及自己設計繪制的規劃方案。規劃局局長當即告訴大家:經過幾個月的共同研究、論證以及與市規劃部門的協商,決定采納學生的部分建議:將古道拓寬為交通次干道,但保留其現有的“龍形走向”。
安麗萍說,這項活動的最大價值并不在于改變了模式口古道的規劃方案,而在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家鄉,關注自己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在解決現實問題時,教給了學生一種正確的思考方向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提高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
此后,安麗萍又指導了《石景山的農民哪去了》、《首鋼走了,石景山是喜還是憂》、《基于永定河文化的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能力研究》等研究性學習課題。自2007年以來,史地兩個學科攜手帶領學生走出石景山,利用暑假成功舉辦了黃山科學考察、“尋夢敦煌,尋根陜西”等一系列實踐活動。2012年,她又主持區級課題“基于北京永定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街區的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研究”。
“如果一個老師,能夠學會用‘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兩條腿走路,將會使他的成長之路更寬廣、更堅實。”就是因為用兩條腿走路,安麗萍的教育教學之路才如此寬廣。
“該放手時就放手,
給學生充分的自我發展時間和空間。”
在一節初中歷史課上,一個學生不記筆記,卻在本子上畫小人,其他老師碰到這種情況,通常是把學生畫的東西沒收上來。安麗萍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突然來了靈感,何不“投其所好”,嘗試著讓這個同學用畫圖代替筆記?她及時表揚了這個學生,然后對他說:“就是文字表述太少,關鍵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應該在圖上有所提示,一方面便于你今后復習,另一方面這也是一本原創的歷史連環畫冊,整理好了,說不定可以當作普及讀物,推薦給更多的人呢!”為了趁熱打鐵 ,安老師還專門拿出一節歷史課,讓這個學生利用自己的圖畫筆記為大家講歷史。那節課,班上特別靜,大家都聽得非常認真。從那以后,這個學生以極大的熱情和自豪開始了他的創作歷程,而且還帶動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這個行列。
安麗萍不僅允許學生用畫畫的方式記筆記,還允許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其他表達方式做單元小結、自己出測試題等,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她還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了類似的嘗試,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我的學習我做主”,這是安麗萍在課堂教學中所倡導的,鼓勵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注重培養他們創作性思維和動手能力。
安麗萍說,要讓歷史活著走進學生心靈,把書本上“死”的歷史圖片和資料,變成“活”的實物呈現在學生眼前。
為了讓歷史活起來,身為教研組長的安麗萍帶領本組老師指導學生仿制歷史文物。幾年下來,一批具有專業水準的作品誕生了,這些作品不僅讓學生們感受到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也體現了學生的靈思妙想,有些還作為老師平時的教學教具,更重要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參悟并掌握了許多學習歷史的方法和途徑。
“生活中處處都有教育資源,
教師要做有心人,善于發現和運用資源。”
“如果石景山區要評選優秀‘教育家屬,我老公一定高居榜首。”安麗萍沒有開玩笑,在京源學校老師心目中,安麗萍的老公和兒子都是最優秀的“教育家屬”。
2012年3月30日晚,CBA總決賽,北京隊對陣“七冠王”廣東隊。安麗萍晚上9點多才下了晚自習回到家,惦記著還有一大摞作業要判,進了門就往書房里奔。正在看電視直播的兒子叫住她,非要拉她看一起看。她不是球迷,對籃球一點興趣也沒有,可是為了不傷害兒子的熱情,她便坐下來,邊看比賽邊聽興致勃勃的兒子給她“掃盲”。
第二天的歷史課一開始,安麗萍似乎漫不經心地問:“昨晚回去看球了嗎?”全班先愣了一會,但馬上就像開了閘的洪水,與這場球有關的話題盛滿了整個教室。待大家稍平靜些,安麗萍問了一個問題:“昨晚在頒獎時,冠軍獎杯是個鼎,球場解說員說‘老馬高舉冠軍鼎,成就了他的一個夢想,但他未必知道這個鼎的含義。在座的那位同學知道這個鼎的含義嗎?”學生到這時才如夢方醒。
于是,安麗萍帶著學生一起回顧并補充了有關鼎文化的歷史知識。一個個歷史事件連起一條條歷史線索,從古代到現代,學生的注意力被“鼎”牢牢地吸引住了。安麗萍接著又追問第二個問題:在最后一場比賽,北京球迷表現出良好的素質,外援馬布里還表示愿意成為中國人。對此,你能否用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做一解讀?與當前的事情聯系,再次引起學生們的一番熱烈討論。
由一場看似與歷史課無關的球賽牽引出一串問題,并適時遷移到歷史知識的拓展與人文素養的培養上,將學生的興趣與歷史課堂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快樂、體驗與感悟中受到教育,整個過程看似無心卻是有意,這樣的教育不著“痕跡”,但教育效果自然天成。安麗萍開心地說,這節課的成功,兒子功不可沒。
安麗萍的學生說,安老師的兒子不僅是安老師的助手,還經常成為“教具”。
一個周末,安麗萍一家人到植物園游玩回來,當時在上小學的兒子畫了一張畫,題目叫《快樂的野餐》。看了畫的內容,安麗萍感到很意外,因為,畫面上的一家人吃的喝的玩的用的,全都是世界一流的名牌,家里那輛小賽歐也搖身一變成了大奔馳……不久,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這節課的最后,這張畫就出現在了學生面前,畫的上方打出的標題是“兒子快樂我困惑”。利用這張畫,她引導學生結合現實,尋找啟示,彰顯“以史為鑒”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對課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詮釋得到升華,而這一切都顯得自然順暢。
安麗萍的老公王亦兵,更是人所共知的“編外教師”。安麗萍第一次帶學生嘗試研究性學習就取得成功,王亦兵功不可沒。歷時三個月的研究性學習,在區規劃局工作的王亦兵全程參與并進行指導。他為學生講座,教學生繪圖和測量方法,利用周末實地進行指導,聯系相關部門為師生“開綠燈”,甚至幫助師生進入不對外開放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法海寺考查、到尚未對外開放的承恩寺等重要文物進行參觀,還請專人給師生講解……正是在他的幫助下,這次研究性學習達到較高的水準,師生都取得了很大收獲。
不僅如此,安麗萍還常常大方地把老公“借給”別的老師。京源學校地理學科、生物學科、數學學科的許多老師,都曾得到過王亦兵的幫助;甚至石景山區其他學校的老師有需要,王亦兵都會盡力幫助,他說:“只要是老師們有需求,我一定會竭盡所能。”
在王亦兵的幫助下,京源學校和本區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建立了友好聯系,為學校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豐富而穩定的資源保障。
行文至此,不由聯想到《五燈會元》載有青原禪師的一段著名的語錄:“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他說的是觀山水經歷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未參禪時的凡俗之見,也就是純感官的認識,乃最為普遍的認識層次;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則否定了感官主義,超越了凡俗之心,為參禪后的認識,這是中間的感知層次;第三階段,“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是通過對前階段的否定之后,心靈所進入的物我歸一,無物無我的深刻領悟,屬于最高境界。這是因為在參禪人眼中,山水依然是山水,只是那顆觀山水的心已被禪意包容。
在安麗萍眼中,學生的連環畫、存在了千年的京西古道、自己的老公和孩子,都蘊含著教育的元素,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還是“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呢?
無論屬于哪種境界,把任何因素,包括家庭成員都當成教育資源,也是安麗萍專業成長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