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浛 李瑞峰
“我們戀愛吧”/“早戀沒好處”;“這種感覺是愛嗎”/“現在不是談愛情的時候,你們也不懂愛情”;“為你朝思暮想”/“看嘛,已經影響學習了”;“我要我們在一起”/“算了,眼不見心不煩”;“分手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樣的心理對話,幾乎每天都發生在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間、親子間、師生間。面對青春期少男少女懵懂的情愫,我校結合學生的情感需求,對青春期情感教育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結合學生的興趣與需求,與學生面對面,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采用心理疏導法來進行青春期情感教育。其優勢在于采用中立的態度——“既不提倡與鼓勵,也不反對或打壓”,重在“疏”而不在于“堵”,真正把做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其在活動體驗中明白并自愿選擇正確的情感觀,讓自己能夠理智對待青春期的情感。
方案設計
本活動設計在高中一年級上學期后半段,此時高中生已經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建立起新的人際關系,隨著對環境的熟悉以及人際互動的展開,情感問題也慢慢升溫,這個時候正好是介入情感教育的關鍵時機。而高中階段也是青少年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階段,理性地探討情感問題,有利于學生吸收多元的價值內容,幫助他們思考和探索內心世界,對于今后形成科學、理性的情感價值觀有積極的影響。我們的方案設計考慮到了以下幾點因素。
1.結合學生興趣,降低心理防御
看電影和心理活動是學生喜歡的方式,設計從欣賞高中生情感有關的影視入手,在多種心理活動中開展“潤物細無聲”的平等交流,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降低了學生的心理防御。
如,我校青春期情感教育的名稱是“我和青春有個約定”,既有詩意又切主題,避免“青春期情感教育”這類直白的名稱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與心理防御。第一次情感教育活動是影視欣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這部影片是網絡知名作家九把刀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拍成的電影,講述了柯景騰和沈佳宜在高中時期相互有情感但不表白,最終沒能在一起但卻相互祝福的情感經歷。我校設有影視欣賞選修課,而高一又是我校最高的年級,因此帶領學生賞析同齡人故事的電影就顯得很自然而不突兀。當學生看到屏幕上那個大紅蘋果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字樣時,有些學生表現得很興奮,有些學生裝作不在乎,有些學生又有點害羞,但能看出來他們內心還是很渴望看這部影片的。放映影片結束后老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悉心交流,學生們從影片中認識到“不表白的情感才是最美好的”,達到了預期的活動目的,同時也滲透了正確的愛情感,體現了重在“疏”而不在“堵”的活動理念。
除了采用影視賞析的辦法,我校還采用了學生喜歡的心理活動來進行情感教育。 “我眼中的男生女生”這個心理活動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也非常貼近當代高中生的視野,因此極大調動起學生興趣,有利于學生通過異性效應來不斷完善自己。活動中,男女生分組討論自己心目中值得欣賞的異性是什么樣的,特邀的年輕老師也按性別加入到男女生組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派男女生代表匯報討論成果——男生心目中的好女生:長頭發,外貌好,身材好,萌,聰明,性格穩重,開朗活潑,樂觀;女生心目中的好男生:有責任感,有上進心,能保護自己,有才華,性格隨和,高富帥,牙齒白,肌肉均勻,理解人,專一,個人技能好,生活習慣好(如不抽煙,會做飯)等。各年輕嘉賓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從活動中看出此階段女生的心理成熟度要高于男生。女生比較看重男生的內在品質與良好的習慣等,而男生主要看重的是女生的外貌體型。心理學家榮格的“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理論認為,男性的阿尼瑪發展經歷了下列四個階段:1.肉體的阿尼瑪階段;2.浪漫的阿尼瑪階段;3.精神上的阿尼瑪階段;4.智慧的阿尼瑪階段。女性的阿尼姆發展經歷了下列四個階段:1.力量的阿尼姆斯階段;2.行為的阿尼姆斯階段;3.語言的阿尼姆斯階段;4.意義的阿尼姆斯階段。目前,我校女生心目中欣賞的異性的標準水平已經超越了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阿尼姆斯的初級階段水平,而男生心目中的阿尼瑪的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
2.尊重人性,不貼標簽
在活動設計時用“青春期情感”來代替“早戀”一詞。 “早戀”在傳統教育中往往被賦予道德不良的色彩,容易給學生“貼標簽”;而“青春期情感”更為客觀且尊重人性,小小一詞的改動卻反映出學校尊重學生的新理念。因此,在情感教育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沒有出現過一次“早戀”的字眼,而用更為客觀的詞語“青春期情感”取而代之。
3.開放性設置問題,避免社會稱許
開放性的問題才容易讓學生暢所欲言。借助影視人物與情節設置開放式的問題,避免設置有社會稱許性的問題。讓學生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上去評論影視更容易投射自己真實的想法,因為作為一個旁觀者去評論別人比自我暴露要容易。
如,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影視欣賞中,教師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引領學生暢所欲言。主要問題有:1.這部片子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什么?為什么?2.為什么柯景騰不表白?3.為什么兩人最后沒有在一起?這些問題最大的特點就是避免了社會稱許性,問題回答的現場生成性很強,不存在預設的規勸與回避,有利于學生真實表達想法。
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不僅提到了教師預設的一些重點畫面,還提到了很多細節畫面,比如女孩去看男孩搏擊比賽時穿的是男孩送給女孩的文化衫,以及看到了女孩最終嫁給的人比她年齡大好多等。對于后兩個問題,學生的回答有:有情感未必就要表白、戀愛,可能表達了就連朋友都做不成了;朦朧的曖昧的感情才是最美好的,說出來就破壞了這種美好;因為喜歡,所以不表白,怕女孩拒絕;也因為喜歡,所以不打擾她。還有學生說:女孩喜歡成熟點的男生,因為柯景騰幼稚,所以女孩最后找了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嫁了;柯景騰讓自己更優秀,更成熟,才有追女孩的資本。
正是由于這些開放性的問題不具社會稱許性,學生才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真實的思想狀況。
4.呈現案例,探討解決辦法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青春期中的情感困惑,我們在方案設計中加入了“出謀劃策”的活動環節,呈現了學生情感發展中典型的案例,比如收到求愛的短信但又想拒絕時該怎么辦?暗戀別人既想進一步發展但又怕影響學習時該怎么辦?雙方互有好感而一方想約對方單獨出去玩時該怎么辦?學生針對這些典型案例出謀劃策,這為學生解決實際的情感困惑和情感問題提供了實踐依據。
在呈現案例的時候,避免采用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敘述,而要采用第三人稱或采用化名,這樣便于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要求學生先動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思考如何處理,在學生出謀劃策的基礎上由教師給予點撥和指導,讓學生在遇到情感問題時有章可循。
活動總結與反思
通過活動我們有幾點發現:
學生比教師想象中成熟。從學生的分享來看,學生的思想比教師想象中的成熟,也能和教師坦誠交流。在青春期情感方面,大多數學生有比較正確的戀愛觀,能夠理性的對待青春期的情感。
青春期情感問題中女生是關鍵。女生比同齡的男生要成熟,很多女生在情感把握上是比較理智的。可以推斷,在高中生情感問題上女生是關鍵,只要女生把握的分寸比較好,令學校和老師們頭疼的“早戀”問題就可能會迎刃而解。
年輕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有利于貼近學生的心靈,與學生平等交流、傾聽學生,既能站到學生的角度與之共鳴,又可以給學生一些有益的建議。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正處于青春期的高中學子們,異性間彼此產生欣賞和愛慕的情感屬于正常現象,能夠幫助他們理解情感,體驗成長的過程。如果能夠引導學生科學理解這樣的變化,讓他們在面對情感時不退縮也不過分緊張和夸大感受,自然地去面對這種情感,反而更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如果想通過“堵”或者忽視的方式來處理,勢必對青少年的正常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把疏導教育應用到青春期情感教育中,最大的好處就是放棄了預設的說教和悉心的規勸,而是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需求,采取平等、開放的態度和學生坦誠交流,潛移默化地去傳達教育思想,讓學生有正確的戀愛觀。站在學生的角度,與學生一起去探索情感世界,提供平臺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價值態度給學生,幫助他們自我探索和澄清價值,從而更好地認識自我和他人,引導他們建立更加多元和科學的兩性觀和情感價值觀,可以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
編輯 江泓
參考文獻:
[1]范紅霞,高嵐,申荷永: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人”及其發展[J].教育研究,2006(09).
[2]李笑蓮.生命教育視野之下的中學生愛情教育[J].江西教育,2012(Z3).
[3]金國婷.高中生的愛情觀與愛情教育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