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冀粵
漢字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符號系統。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最優美的文字之一,已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不僅串聯上下五千年,更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睿智、靈魂,凝聚著一種民族精神。我校的校本課程定位為“書法文化”。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對書寫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每天的語文課中書寫10分鐘。”“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不難看出,教育部對提升全民族書寫質量的決心與迫切要求。身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借校本課程的東風提升低年級學生的書寫質量,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我從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教學策略。
培養好習慣,習慣成自然
提到書寫習慣,大家一般會比較重視坐姿及握筆姿勢。但我覺得,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書寫單個漢字應包括:先看后寫,少用橡皮,按筆順寫,不要看一筆寫一筆;書寫詞語或句子時,還要注意不一字一寫,掌握字距與行距等良好習慣。
這么多的要求要讓低年級的學生記在腦海里,最好的辦法就是采用“兒歌”。從入學那天開始,學生們就天天在課堂上吟誦著“寫字做到三個一,一尺一拳和一寸” “抄寫漢字不心急,先看后寫少橡皮,寬窄高矮關鍵筆,千萬不能一對一”。當然,更重要的是教師要細致到位一對一地進行指導。
教師把方法和道理講明白了,并不代表學生就能養成習慣,還需要長期的檢查督促。我時常行間巡視,扶起這個腦袋、糾正那個握筆,樂此不疲。學生需要榜樣,那就請他們找出自己身邊的榜樣互相監督,我這個老師更是“謹小慎微”,竟因此糾正了自己書寫時的一些壞毛病,看來真是教學相長!
激趣多途徑,自信源活動
無論學生從事什么活動,興趣都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要激發學生書寫的興趣有很多種途徑,也只有多途徑激發才能維持興趣的持久性和較好效果,從而將興趣演變成動力再形成自信。
教學時,我常常用兒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下筆輕輕脊背彎,出鉤向著起筆看。”“左上包右下,想包包不住。”“三點水左半彎,方字應當瘦又長;三部分寫緊湊,臥人下面子字藏。”學生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些有趣的兒歌,一邊練習一邊念念有詞。童話故事也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教寫“跑”字時我編了個小故事:“足”字想和“包”字做朋友,不過剛走到“包”字身旁,“包”字就大叫“疼死我了,你的腳踢到我了。”“足”字馬上縮回腳,提得高高的,他們最后成為了好朋友。在書寫中引入中華文化更能讓學生們興趣盎然。教寫“拱”字時,我帶領學生們一起學習“拱手禮”,并真誠地向他們拱手,感謝他們讓我教學相長。如今,他們對古老的中國文化越來越感興趣,書寫起來也越發真誠。
有了興趣不愁動力,我再借助學校“書法文化”校本課程的東風,在活動中建立他們的自信。“我秀我作品”,讓教室內外的每一面墻都會說話;“書法小明星”,讓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作業大比拼”,增強了班級書寫的自信;“我愛我校園”活動中,學生們親筆書寫溫習提示語、班牌,每個學生樂在其中,自信也在不斷增加。
分散重難點,技能靠實踐
我常常將一課書中要求掌握的筆畫、部首分散在兩課時中,有時會提前教授一些技法知識,有時會拖后一些。如果課中上下、左右結構的字都出現了,那么針對觀察上下和左右結構的字這兩種技巧,我則只教學和訓練上下結構,而將左右結構的觀察方法放到第1課《美麗的圖畫》這一課中,將“評價他人書寫”的技能后移至一單元之后,有效的分散使重點更突出、訓練更到位,每一種技能的實踐過程更充分,自然效果也更好。
總之,在激發學生書寫之熱情,磨技能、培習慣、樹自信,揚漢字之美的實踐中,學生們收獲成長與快樂。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