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超
北京有各種各樣的圖書館、書吧,但是在三里屯有著一家名叫“Demeter”。氣味圖書館的店鋪卻并不是賣圖書的地方,里面有很多不同味道的香水,它就像一個圖書館,讓每種味道的香水也成為一本本精致的圖書。氣味圖書館是由Brosius和Gable創立。
“氣味圖書館”是有來歷的,“Demeter”這個香水品牌是由兩個好玩的大男生Brosius和Gable創造,他們擁有一座收集了800多種香味的香味圖書館,立志要以“串連香味與記憶”的方式來調制香水。Brosius喜歡把指甲涂成藍色,Gable則高唱“把香水民主化”的論調,他們設計出來的香水常讓人跌破眼鏡、匪夷所思。來自美國的DEMETER要顛覆你對香水的看法,他們的創作靈感來自于生活之中,它能幫你找回遺忘已久的嗅覺記憶。DEMETER在2000年榮獲香水大獎FiFi Awards頒發最具創意香氛。
其實,氣味是比影像和聲音更能夠觸及感性的深處的途徑,至少對我來說一直如此——某一種氣味和某一段時日,有著直接而唯一的關聯。靠氣味分辨四季流轉,靠氣味記得一個人,一個地點。記憶便是這樣一一對應地在腦海中被儲存或調動起來。
如果我是一個學者,我要致力于發明一種可以記錄和儲存氣味的機器,就像照相機拍照、錄音機錄音那樣簡單自然。用它來記錄戀人衣襟上的體香,嬰兒的小紗衣上的奶香氣,曬過的棉被上太陽的味道,春天原野里泥土和露珠混合在一起的氣息,夏日陣雨后的空氣里植物脈絡的呼吸,秋季午后坐在大片草坪上曬太陽時聞到的干燥的草木氣味,冬天口吐白霧的時節街道上烤紅薯香味,過年的時候花炮燃放完畢之后空氣里彌散的煙塵。
有些記憶是無法再重復的。比如在你的書房里,就著窗口透進來的幽微光線燃點的檀香,坐在后院乘涼的夏天傍晚,有手植的金銀花和夜來香的香味浮動;小時候外婆家每年用來熏臘肉搭的小棚子里冒出濃烈的混合著木頭味道和肉類油脂味道的煙,很久沒見過那種油紙和報紙圍起來的簡易小棚子了;童年一個人獨自玩耍的秋天下午,陽光明亮,你走進一間廢棄的工廠空曠的廠房,看見并聞到銹跡斑斑的鋼材與陽光下安靜飛舞的塵埃顆粒;中學時代每次開學時發的新書書頁里面的油墨味道,剛上大學時搬進的新宿舍的味道,和圖書館里發黃的書頁中時光的味道。如果這一切氣味都能夠被記錄下來,那么這些記憶也可以重溫,這會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