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月
【摘 要】現在新課程改革是轟轟烈烈的,而文言文教學的改革比現代文教學改革遠遠落后。本文探索文言文閱讀教學,要言文兼顧,同時強調文,即文言文教學要傳承中華文化,注重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體驗。文言文教學,應注重課堂中的朗讀訓練和教學方式的創新,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積極、愉快,獲得全方位體驗的過程。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現狀;朗讀訓練
經過千百年時間的淘洗而流傳下來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詩文中的極品,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精華,而被選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優中選優。它們韻律優美、詞采斐然、瑯瑯上口、意蘊豐厚.在《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同時注重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體驗。”但在今天的一些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卻常常令學生倍感單調、厭煩和畏懼。本人認為開展文言文教學應作一些有益的探討:加強字詞教學,滲透文化信息;倡導多讀精背,增強文言語感;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習興趣;尊重學生體驗,汲取文化營養。
一、文言文教學的現狀
根據筆者的觀察,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存在著兩種不良的趨向:
(1)有言無文,死摳字句,不見文章,文字,文化。這種教法,往往串講字義,操練詞句,老師講得渾身乏力,學生拼命作筆記,課堂氣氛比較沉悶,以至于令中國傳統文化的名篇卻為今天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拒絕接受。
(2)有文無言,架空文本,架空語言,空談文化,文學。這種教法,偏重分析課文內容及寫法特點,把文言文當作現代文來教,忽視了文言文本身特點,也不利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高效課堂教學能為學生搭建一架鏈接歷史與現代的橋梁,那么到底該如何上好文言文課?
二、重讀創新,文言兼顧的理解
《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提出新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遵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文言文教學還要做到文言兼顧。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詞句。這是應付考試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水平的基礎。“文”,是歷代的價值觀念與文化取向。通過接觸經典名著,與古人對話,從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精神,促進學生成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性情中人。朗讀作為一種感知語言的手段,是古人留給我們語文教學好方法之一,它有著獨特的優勢,朗讀,顧名思義就是運用響亮的聲音把語言文字念出來,它是一種言志傳神、負載豐富思想感情的口語表達藝術。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真確的朗讀,往往能使一篇經典文章更富有魅力。
怎樣做到重讀創新,文言兼顧?筆者認為應注重課堂中的朗讀訓練和教學方式的創新,并努力地做了許多的嘗試。
三、文言教學趣在“聲”
(一)注重朗讀的訓練
(1)情境朗讀。如教《木蘭詩》“木蘭歸家”一段,就用“情讀”展現當時人物之情和當時情景之情。“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親人歸來,激動萬分,所以這里的畫面就是流動組像的,速度是快的。爺娘顫巍巍地相扶著走到村口,雖步履老邁,但也是竭力走快;阿姊在打扮,心情急又想打扮得漂亮;小弟舉刀一點不猶豫,恨不得可以馬上將美味佳肴端至久別的阿姊面前。我要求學生朗讀時語調上揚,語速稍快,語氣歡欣。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前三句要讀出木蘭急切地想脫下厚重的戎裝換上輕盈的紅裝之情,所以語速自然要快,語氣有點兒急;而后三句則要讀出木蘭換上紅裝之后的女兒之態,害羞之狀,動作都是慢慢的,在回味往昔做女兒的日子,在欣賞自己的女兒之顏呀。梳理云鬢是多么細致呀,粘貼裝飾品是多么精心呀!所以讀時語速我要求學生緩慢語速,語調微微下放、語流悠長一些,語氣則是激動中有幾分羞澀。
(2)變化的朗讀方式。又如教學《口技》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朗讀方法的指導,注意克服毫無感情地唱讀。用稍緩語速,稍平語調,深沉的聲音,讀出深夜的寂靜氛圍;用急促的語勢,較大的音量,讀出一家四口在靜夜的喧鬧氣氛;而讀到“忽一人大呼火起…”則音量加最大,語速最快,要讀出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和人們救火時的慌亂和緊張。而“眾妙畢備”合寫五種聲音,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靜夜的喧鬧氣氛。朗讀時,則適宜用快速。這樣,就把學生帶入文本中去體會、感知,極容易得書中真諦。
(3)配樂配畫朗讀,展開想象。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這樣學生感知起來就會更加容易,也就會有更深刻的體驗。初中學生往往因為文言文所涉及的內容離自己的時代和生活太過遙遠,不太可能對文本產生閱讀欲望。教師可以利用網絡音響資源、有聲有色的優勢,營造一種氣氛,醞釀一種感情,往往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高品質的配樂朗誦的欣賞可以使學生迅速走近作品,與讀者對話。如教《人琴俱亡》幽怨的音樂給人帶來莫名的悲感。如《三峽》配上一首行居者的古箏朗讀人會有在畫中游的感覺,悠哉哀哉。在上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時,又給學生看了富春江“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的景色圖片……配上悠揚的笛聲。如教《夸父逐日》的時候,可拓展的想象點: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態,夸父飲河渭的模樣,手杖化為鄧林之景。又如教《兩小兒辯日》兩小兒對話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態,辯斗的氣氛。
(4)文白互讀,理解內容。如教《人琴俱亡》時師出示白話文的資料,學生讀原文,將譯文,或說譯文,對應讀原文,要求逐字逐句的讀講。讓學生合上課本同桌合作,一人讀白話,另一人譯為原文,很有新意,此時學生很想表現一下自己,大腦處在極度的興奮中,這樣能促使學生快速記憶。
(5)講故事式讀,體味情趣。《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這兩篇短文故事性強,適于以講故事的口氣讀。可指名上臺,以讀代講,語氣、語調、語速要似講故事。
(6)刪減加字式讀,思考道理。如教《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這兩篇短文中,我刪“棄其杖,化為鄧林”和“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句范讀,引導對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兩小兒,孔子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如加字讀法,如在“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后加個“啊”字那種悲痛之情更加之強烈。
(7)對比式讀,深化理解。讓學生把《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這兩篇不同短文進行比較:各用一句話概括內容;各用一句話評價人物;各用一句話闡明主題;各用一句話表述人物刻畫的方式;并用一句話述說讀后的共同感受。也可以這樣比較讀,如《人琴俱亡》中把“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改為“子敬,子敬,兄弟俱亡”可以嗎?學生通過對比讀就感覺到改句就缺少一種文化味,琴是古代文人相伴,相知相融,是心靈相通的知音。可見子敬,子猷不僅是兄弟,更是心靈相通的知音。
這些朗讀的訓練都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全班朗讀,學生當堂背誦。就這樣,這位教師引導學生多形式地讀,反復地讀,大聲地讀,搖頭晃腦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了“古”味,讀出了書聲瑯瑯的課堂新氣象。真不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參考文獻:
[1]巢宗祺.《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劉解軍.《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