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巖
【摘 要】維果茨基強調:知識不能直接灌輸,應由學生運用更大的認知能力自行建構。根據需要動機理論和集體動力理論,采取學和教學的互動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將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優化課堂交往交流,并且能夠將外界的學習環境和學生內部的需求有機的結合起來,將人格、能力和知識“內化”給學生,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逐漸形成互促、互助、互動的課堂。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深入的探析了“互助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互助式教學;課堂教學;應用
現階段,學校教育已經逐漸的成為學生和教師進行生命與生命溝通及交往的一種活動,教學過程則成為動態發展的一個學與教學統一的合創、交互的過程。在該過程當中,借助于教學互動方式的優化,能夠有效的對師生關系進行調節,進而形成和諧的生生合作和師生合作,學習個體、教師與學習個體及學習小組與教學中介的互相合作,能夠將課堂集體教學、個體主動探究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互補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將環境與人的交互影響強化,最終產生教學共振,也就是個體主動積極參與的共同創造,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互動式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構建互動式教學的含義及意義分析
所謂互動式課堂教學具體指的是學生個體與教師個體、學生群體與教師個體、學生群體與學生群體之間,借助于傳播信息而發生的一種交互活動。簡單的來說,教學互動就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往和交流,促使教學在互促及互動中逐漸的發揮出群體動力,使學生能夠形成自我構建和自我組織,進而在個性完善中、群性相融中促使課堂教學形成良性的循環,在共創、合作和和諧中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真正的提高。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互助式”教學的有效途徑
1.在語言實踐中應用“互助式”教學
在小學語文“互助式”教學的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種教學途徑就是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加以發展,同時也能夠為學生語言實踐的進行創設良好的環境。比如,在對《小雪花》這節課程進行講授時,學生產生閱讀感悟以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表演,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朵小雪花,在田野、枝頭等隨處的飄落,一邊讀一邊表演,然后再引導學生對麥苗的夢和小樹的夢進行想象,接著指導學生展開課堂討論,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畫下來。通過想象和對自己想法的互助討論,學生基本上都能夠與自己獨特的想象相配合,進而將對課文的理解畫出來,教師應當將每幅文配畫展示出來,讓學生們互相找出各自作品中特色和不足,然后在小組成員及教師的互幫互助下,不斷的將文配畫加以完善,進而在語言實踐教學中促使學生將內心想象、現實以及語言的契合點找到,最終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2.注重感情滲透,強化“互動式”教學
事為理存,人為情生,而小學語文教學則應當有情有理。對于短短幾十分鐘的語文課堂,如果要想使得作業的感情與師生的感情通過文字語言所表達的感受及感覺同行,那么就離不開教師合理的引導,需要教師用飽滿的精神和激情不斷的感染學生,同時引導學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比如,在《落花生》這篇課文中,作者能夠從日常常見的且貌不起揚的花生身上將“做人要像花生那樣默默無聞、內在秀美、造福人類”領悟出來;再比如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課文中,處處都在強調父愛的提醒和母愛的鼓勵對人生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學也是這樣,教師長期以來都在孜孜不倦的對“課堂教學藝術”進行研究。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語文教師應當以滿腔的熱情和飽滿的情感講解每一篇文章,在互助式教學中加強感情的滲透,從而使學生以豐富的情感牢牢的把握文章的主題和知識點,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增強。
3.實施多元評價,促進互助合作
往往對新課程研究的越深、了解的越多,那么就會有越豐富的實踐經驗,并且能夠感受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巨大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的一步步深入,特別是在當前的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當中,教師必須深深的反思以往的教學評價和教學思想,重新的審視新課程的理念,真正的做到與時俱進。所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高度的重視多元化評價的實施,不管是作業書寫,還是口語表達,不管是課堂表現,還是平日測驗,教師都應當切實的針對學生的具體表現,為學生構建成長記錄檔案,對學生的成長痕跡加以收集,全面的將學生的語文水平測出。另外,教師還可以精心的為小組制作幸運樹,只要學生取得進步,那么就在小組的幸運樹上將幸運星掛上,將其作為學期結束時小組競選的有力憑證。實踐充分的表明,該做法能夠將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出來,促使學生在互助合作中體驗成功及真情。
“互助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該教學方式能夠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能夠提高學生的互助合作意識,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及積極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盡快的突破過去的教學模式,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加強“互助式”教學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初良華、張來軍.對小學語文”自主、互助”式課堂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8)
[2]程波鋒.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