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彩虹
【摘 要】本文在對高職數學學習中普遍存在“課能聽懂,題不會解” 的基礎上,重點從“教師教”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教學方法與提高教學效果的一些初步想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材;方法
當前高職教育培養的目標是實用型人材,完全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針對我院屬高職類院校,學生數學基礎差,而數學教學課時安排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數學課教學效果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師面前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此筆者簡單地談談幾點體會。
一、課前精心準備,在備課上狠下工夫
1.要備好課必須充分地理解教學大綱
明白教學大綱不僅是拿起前人制定的教學大綱敷衍了事看一遍,而且要通過調查學生專業課程所要求的數學知識,來調整數學教學的重點。
為此,我們牢牢把握學院辦學定位及培養模式的深刻內涵,力求以專業、職業需要為依據,以必須夠用為限度,以應用為目的,以能力為核心,形成融知識和技能于一體的模塊式數學教學方法。
2.要備好課理解教材
吃透教材不僅是局限于一本教材,一定要廣泛收集不同書本上的相關內容,再經過仔細琢磨找出每本書的優點,我們要用所長,去其短,做到揚長避短,才能真正做到備好一堂詳細的高質量的數學課。
3.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從這幾年的數學教學實踐可知,每一屆學生的素質都不相同,不同班級的學生文化程度也不盡相同。而且學生數學基礎一屆不如一屆,教師要面對大部分學生,讓他們大都能聽懂你的講解。要善于應用啟發式教學,要注重直觀式教學,把深奧的理論和繁雜的證明,用淺顯易懂的道理進行說明。面對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教材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應總結以往教學的經驗,使每年的教學都有新的變化,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目標是實用型人材,完全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我們也應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我們現在大多采用驅動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去學習。
4.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我們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制定教學難點,使我們的教學有針對性。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應承認學生的差異,并為不同學生提出有差別的學習要求。
5.要進行設計數學課堂教學,吃透教材,寫好教案
在數學教學中,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備好課,理解教材、吃透教材,要把教材的重點,難點找出來,在目前課時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充分利用45分鐘時間,突出重點,精講多練,使學生掌握最基礎知識;對課本的難點、重點要講深講透。其次是講課,做為一名合格教師,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把握講課的節奏,當內容簡單、學生的表情顯露出易于接受時,可適當快講,而當學生反應滯后,面帶疑問時,減緩講課速度,教師應善于抓課堂教學中迅息變化,及時采取措施使課堂教學終保持正常有序的進行。一堂數學課下來,能夠使大部分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就是一次成功地教學;一堂數學課下來,能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修養,那也稱得上是一次完美的教學。
二、課堂中注重學生的理解
1.利用豐富有關的感性材料,進行直觀教學
為了促進學生理解,必須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一般在教學上提供感性材料,采用的直觀形式有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三種。例如:在講旋轉體的體積、二重積分的概念時,我們最好能夠提供實物模型,這樣學生在實物直觀下很快得到旋轉體的體積公式及二重積分的概念。
2.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
理解是以舊知識、舊經驗為基礎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去認識,理解當前的事物。例如:在講不定積分的公式時候,我們要聯系以前所學過的導數公式來記憶不定積分的公式。學生在舊知識、舊經驗類比的基礎上來理解新知識。
三、課堂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營造創新教育的環境,培養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熱情和創造意志。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索數學概念定義、定理的形成,也即數學概念為什么要這樣定義以及這個定理是怎么提出來的,明確數學定義、定理的適應條件。進而引導學生嘗試來給數學概念下定義,例如學完函數極限后,先回憶函數與曲線的關系,然后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給連續曲線對應的函數起個名字——連續函數。
2.實施“主體教育”培養創新素質
所謂“主體教育”,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為核心的素質教育。
作為培養第一線技術型應用人才的高職院校的教師,特別是數學教師,首先,應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本學科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熟悉本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其次,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師不能按傳統的教學模式簡單的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填鴨式”的灌輸。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充分發展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這就要求知識的傳授者應該具備熟練運用本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教師還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素養,這是準確、熟練的運用所學知識的必備的條件。只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為知識的運用提供敏捷的思維,才能提供更多更好的運用知識的方式、方法,才能最有效的傳授給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上好一堂高質量的數學課。
參考文獻:
[1]李道仁.《學會學習》,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