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莉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這充分說明了創設數學教學情境的重要性。
創設數學教學情境作為一種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不僅對知識的掌握有著明顯的支持作用,而且在后繼學習、在其知識的“生長”遷移方面也有著持續作用。它能促使學生在不是迫于外界壓力的外情況下,積極主動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并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表現為對知識的渴求,對客觀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以及發現規律的興奮。
可見,數學情境是聯系數學與現實的紐帶,是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橋梁。因此在情境創設中,筆者主要采用以下幾種策略供廣大教師參考。
一、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聯系教材與學生的實際,設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創造的思維的火花。
案例:在教學概率問題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請兩名學生上臺,一個扮演街頭擺設騙局的甲,另一個扮演過客乙,其余同學做看客。
甲為了招攬生意,向圍觀群眾做宣傳:“三枚硬幣,同時擲下,如果同時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獲得10元,否則你給我5元,來試試,看看你的運氣如何。”
過路人乙聽了后念叨:“同時朝上或朝下,我們可獲得10元,輸了我只給對方5元,嘿,有門!”
這時下面同學有勸阻的,也有鼓勵的,更有看熱鬧等著瞧的。
結果一連投了五次,乙贏了一次,輸了四次,嚇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問:“同學們,這個游戲公平嗎?”
有趣的情境使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然后埋頭計算,很快從概率的角度認定這個游戲不公平,是騙人的把戲。
設置問題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智力的情境中。事實上,當創設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接受挑戰的欲望時,則說明這種問題情境已經生成,也起到了作用。
二、創設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情境
數學問題情境不僅包含與數學知識相關的信息,還包括相關的生活背景,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的橋梁。創設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情境,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愉悅的學習情緒,更樂于學習。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只有讓學生“樂之”,學習效果才會明顯。也只有讓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數學才會變的活起來,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教學過程,使學生喜歡數學,使數學課呈現出勃勃生機。
案例二:在一次實踐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測量教學樓的高度。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有的學生提出先測一層樓的高度,再乘以層數,即得樓高,教師給予了該生充分的表揚。有的學生提出用氫氣球拉一長皮尺,升到樓頂進行測量。此生也得到了教師的表揚。另外,學生還提出許多其他的辦法。教師問:“今天陽光明媚,大家看一下自己的身長與影長有什么關系?可不可以用別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用相似。”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然后他們找了一根木棍,又測量又計算,求出了樓高。教師選擇了一個聯系生活實際的情境,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從多方面尋求解決方法的好習慣。
三、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
對有些抽象的數學問題,可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創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輔助工具。信息不僅有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動畫、影像、聲音、視頻等其他形式的信息。教學中運用多種媒體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能把抽象變為具體,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形象、更直觀,這樣做不但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增強教學效果。
在進行“變化中的三角形”教學時,這節課的重點在于探索某些圖形中變量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體會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但這節課的內容單憑學生想象比較抽象,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有難度。為了讓學生直觀地探索某些圖形中變量之間的關系,教師制作了多媒體課件,用課件演示了變化中的三角形,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三角形的面積隨著底邊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然后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式。在這節課中,教師還安排用課件演示可以任意改變形狀的圓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拖動圓錐),觀察圓錐的體積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教學教程中,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實現了良好的師生互動,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數學教學單純說教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了操作和觀察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并不是被動的接受新知識的過程,而是在自身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知識相互作用過程中完成的,所以創設情境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取素材,以便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積極的同化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