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云等
摘要:以6種無融合生殖砧木新品系為試材,觀察了8種砧穗組合的樹體生長表現與成花結果情況。結果表明:煙富6/青砧1號、嘎拉/青砧3號、煙富6/99TD211等砧穗組合,表現成花能力、坐果能力強,樹勢整齊壯旺,抗病能力強,具有一定的抗重茬能力,不用設立支柱,建園成本低,可以在生產中進一步擴大利用。
關鍵詞:無融合生殖砧木;蘋果矮化栽培
中圖分類號:S661.1(25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7-0069-02
山東省蘋果矮化栽培應用較多的是M26、M9、MM106,其中M26占矮砧蘋果栽培面積的95.71%[1]。目前,蘋果矮化砧利用的主要方式是中間砧,基砧多為八棱海棠、山定子等有性實生砧木,實生苗存在性狀分離,對嫁接樹的長勢、適應性、果品質量都有影響,造成株間個體差異大,果園園貌不整齊。與無性系矮化蘋果砧木和有性生殖實生蘋果砧木相比,無融合生殖實生砧木,利用種子進行“無性”繁殖,具有繁殖容易、實生苗整齊度高、不易傳播病毒、根系發達,適應范圍廣等特點[2]。青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長期開展蘋果無融合生殖實生砧木選育工作,致力于選育具有矮化早果作用、適應性強、實生繁殖整齊一致的矮化無融合生殖砧木。近年來,我們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無融合生殖砧木新品系的砧穗組合比較試驗,本文為山東省平度市2011~2012年的試驗結果。
1材料與方法 2009年春在平度市門村鎮定植無融合生殖蘋果砧木幾個新品系試驗樹,株行距為2 m×4 m,紡錘形整枝,不設支架,不進行拉枝等管理,施肥、灌水、病蟲害防治按照常規管理進行。具體砧穗組合見表1。試驗地為沙壤土,前茬種植桃樹,樹齡15年,2007年冬季刨樹,2008年輪作1年花生。樹體生長、成花坐果情況的調查指標按照《果樹研究法》的相關標準進行。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砧穗組合樹體生長表現
同一砧木嫁接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嫁接在不同砧木上種植其植株生長表現各不相同。2011年秋不同砧穗組合生長情況的調查結果(表1)表明,煙富6嫁接在青砧1號、青砧3號、99TD211及青砧9號上,其株高、干周、冠徑、側枝數量幾項指標均以YF6/QZ1 為最大,YF6/QZ9為最小,反映出兩種砧木對煙富6樹體生長控制能力的差異。QZ1有利于促進接穗的旺盛生長,QZ9則趨向于使接穗品種具有較小的樹冠。如砧木同為QZ9,分別嫁接YF3、YF6時,其各項指標的差異不大。Gala嫁接在3種不同砧木上表現也各不相同。與樹勢生長相關的各項指標,除平均側枝長外,均以嫁接在平邑甜茶上的為最大。與Gala/QZ5相比,Gala/QZ3的株高略小,但冠徑偏大。
干周是一個較為穩定的反映樹體大小的指標,從各砧穗組合干周表現值的標準差可以看出,以PYTC、QZ5、QZ1、99TD211為砧穗的組合較小,反映出這些樹體的整齊度較高,這與它們母本均為高無融合生殖率砧木、實生苗整齊度高的遺傳背景是一致的[3]。
2.2不同砧穗組合的成花與坐果情況
定植后,成花的早晚與數量,反映了不同砧穗組合進入結果期的早晚與生產能力大小。定植后第3年,各砧穗組合均有部分植株開花,除YF3/QZ9、YF6/QZ9分別為50.0%和79.7%外,其余均超過90%,多數組合達100%。從單株成花量看,富士的6個組合均較低,在每株7個花序以下;而嘎拉的3個組合均較高,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能力。定植后第4年,各砧穗組合植株全部開花,成花株率均達到100%。單株成花量以YF6/211最高,YF3/QZ9最低。比較YF6在不同砧木上的表現,YF6/211、YF6/QZ1的單株成花量較高,YF6/QZ9的較低。比較YF3、YF6 在同一砧木QZ9的表現,可知YF6的成花能力高于YF3。生理落果后,進行疏果、定果、套袋,調查每株的坐果數。結果表明,YF6/QZ1坐果數最多,其次為YF6/ 211,YF6/QZ3與YF6/QZ9差異不大(表3)。
3結論
目前,山東省蘋果矮化栽培應用較多的M26中間砧,在部分地區存在低溫凍害、越冬抽條等適應性問題[1]。選育適應山東地區氣候條件和栽
培立地環境的矮化砧木,對保障蘋果矮化栽培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本試驗的樹體生長表現與成花坐果能力調查,煙富6/青砧1號,嘎拉/青砧3號、煙富6/99TD211等砧穗組合,表現成花能力、坐果能力強,樹勢整齊壯旺,抗病能力強,具有一定的抗重茬能力,不用設立支柱,建園成本低,可以在生產中進一步擴大利用。
參考文獻:
[1]
王金政, 薛曉敏, 蘇桂林, 等.山東省矮砧蘋果栽培現狀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2011,1:41-43.
[2]沙廣利,宮象暉,黃粵,等.蘋果無融合生殖型矮化砧木研究進展[A].中國園藝學會第七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260-267.
[3]薛曉敏, 路超, 王金政, 等.山東省不同地區 M26 矮化中間砧對蘋果樹生長發育果實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6):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