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芳
新課改為語文課堂帶來了春筍拔節般的生機。學生們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中盡情發表自己的見解,暢談自己的感受,體會語言的魅力,但是這種“熱熱鬧鬧”“萬馬齊喑”的語文課堂,是否落實新課標的精神實質,是否高效呢?作為新課改下的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使語文課堂高效呢?
一、教師魅力感染,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但最有效,最持久的,就是語文教師自身的魅力。教師的魅力來自于他的淵博的學識、語言的感染力以及人格的吸引力。
1.語文教師應具有淵博的學識,開闊的視野
“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先有一桶水”,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師不再是一桶水,而是源源不斷地江河。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更應該擁有開闊的視野,隨時挖掘身邊的課程資源,信手拈來,游刃有余。
語文課堂不僅是課本上的幾十篇文章,能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著名影片可以走進課堂,能夠培養孩子們審美情趣的歌聲,舞蹈也可以走進課堂。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激發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我大膽地將《西游記》、《三國演義》等明珠的精彩影視片段經過處理,搬到課堂,學生不僅從中感受到了名著影視的魅力,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還有什么樣的課能比這樣開啟學生心靈,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課更有價值呢?
2.語文教師應注重教學語言的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币粋€語文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自己首先必須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運用準確、典范的教學語言,給學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才能使學生在知識上得到充實,思想上得到陶冶,靈魂上得到凈化。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語言像火種,點燃學生心底的興趣之火,使語文課堂擺脫“死氣”充滿“靈氣”。
3.語文教師應有人格的魅力
“親其師,信其道”。在語文教學中,要是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就得先讓學生對語文教師感興趣。只有我們放下嚴肅的一面,把學生真正當做自己的孩子,才能走進孩子們心靈深處。當我們的孩子因為害羞而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時,我們更多的是鼓勵而不是煩躁;當我們的孩子因為貪玩而忘記規矩時,我們更多的是勸導而不是呵斥;當我們的孩子因一時糊涂誤入歧途時,我們更多的是引導而不是放棄。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智慧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才,都值得我們去培養。這樣的語文教師難道學生不喜歡嗎?會不喜歡他的語文課嗎?
二、巧妙導入,引入佳境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睂胝Z是一堂課的開始,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效果。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給學生以啟迪,為提高課堂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深入體驗教材的內涵;可以單刀直入, 直奔主題,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也可以巧設懸念,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先以王菲的《但愿人長久》導入,引導學生吟唱,詩情畫意地教學生唱詞。這樣設計緊緊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引導到課堂中來,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果。
三、美讀品味,引起共鳴
朗讀應是語文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專家曾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本,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予作品生命。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朗讀比講解更重要。
在課堂上,我經常聲情并茂地給學生讀課文,有時還配上音樂。在朗誦中,讓學生領略《春》的藝術魅力,感受《最后一次演講》的震撼力量,體會《岳陽樓記》中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品味《背影》中濃濃的父愛。教師或學生聲情并茂的范讀再配以情調和諧的音樂,讓學生很快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去,與作者一同黯然泣下,或一同神采飛揚。不管是感動的淚水,還是會心的微笑,都說明美讀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或愉悅,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受到啟迪。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在于從時間上,課堂容量上,課堂資源上,為課堂呈現一片廣闊的視野天地,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如學習《三峽》一課時,學生從來沒見過三峽,感受不到三峽的神奇美麗,體會不到課文語言描寫的精妙之處,更談不上學習語言,積累語言了,感情也不宜與課文融合。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將三峽的奇山異水通過圖片、視頻、文字介紹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面對鬼斧神工的畫面,驚嘆不已。當學生領略到三峽的神奇美麗后,再去讀課文中的詞句時,感情已經上升了一個層次。心中有了景,閱讀過程中再進一步想象、發揮、感受、反復品味,涵泳咀嚼,沉浸其中,語文學習便到了最佳境界。
另外,要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還必須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語文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多進行一些實實在在地聽、說、讀、寫方面的技能訓練,下些力氣,盡可能讓學生多活動,將主動權教給學生,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擔當參謀、助手的角色,履行輔導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