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君梅
【摘 要】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根據初中學生學習的特點,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興趣,鍛煉、提升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歷史;教學;實效性
初中學生正處于兒童期向青年期轉變的過程中,初稱為“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學生的獨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漸增強,有強烈的求知欲,學習態度積極,有很強的參與意識,創新欲望強,但學習持續時間不長,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思維活躍,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維能力差,根據這些情況要滿足教學的實際要求,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激趣,調動歷史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
1.游戲情境中“玩”歷史,讓學生“玩中學”
“學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如果在課堂上適當設計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無疑會有利于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并引發他的自主探索,一定會使學生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
2.生活情境中“找”歷史,激發“學習興趣”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當他們走進課堂的時候已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了一定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我們的課堂不能脫離這些而另起爐灶,建立遠離學生的空中樓閣,我們的課堂要讓學生感同身受,讓學生親歷其中。比如,在講述古希臘的建筑藝術風格時,向學生展示人民大會堂的照片,告訴學生人民大會堂的柱廊或結構是吸收了古希臘的建筑風格,會使學生感到原來看似遙遠的歷史就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3.利用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插圖涉及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表達了文字難以表達的效果,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圖片作為一種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源,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發其對歷史的深刻思考。
二、鍛煉學生歷史思維,提升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記憶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解歷史問題時要使學生了解解題思路,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同類問題的時候也能用相關的方法去分析,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
1.做好示范,展示思維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傳授基礎知識,而且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把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鍛煉學生的思維過程,提升能力
學生解決學科問題的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最終是在實踐和訓練的過程中形成的。要使學生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就必須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并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若學生的思維過程無誤,其思維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就會給其他學生以啟發,若思維有誤,可針對其要害予以糾正。
3.在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教學雙邊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共同探索、討論辨析有關歷史問題,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注重培養學生歷史自學能力
1.使用問題教學法
上課后,先提出一至兩個能概括本課主要內容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通過思考,將本課內容進行簡單概括。
2.善于設疑
自學指導貴在設疑,學生創造精神,創造性格和創造習慣養成的核心是“疑”。講課的開頭、講課的重難點、講課的過渡處或結尾,進行設疑,鍛煉和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
3.學會運用聯系比較法
聯系比較可以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比較,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系比較,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比較,中國歷史和世界史之間的聯系比較,歷史學科和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系比較,歷史演變和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系比較等各個方面。
4.訓練法
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在自學過程中,必須把能力訓練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能力訓練,促使學生去思考、探索,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四、小結
總而言之,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要從興趣培養人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鍛煉、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