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兵兵
作文是語文教學以及語文考試當中的重頭戲,是否能夠寫好作文關系著學生的高考語文成績。同時作文的水平也反映著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人文學和語言積淀的表現。所以,作文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現今的作文教學沒有固定的方式,也沒有固定的教學時間,多是每個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進度來安排,并且作文課上每個老師的講授方式也因人而異。有經驗的教師憑自己的經驗教學,可一些年輕教師面對作文教學沒有經驗,沒有參考,最后只能是先宣布本節課要寫什么樣的作文以及題目,然后簡單講解一下此類文體在寫作時應該注意什么,剩下的時間由學生自己寫作。這種作文課使中學生的寫作無法可依,沒有固定的作文參考模式,只能自己摸索,最終不但不能有大的突破。
而我們的文言文的利用率卻不高,除了掌握一些文言知識點外,就很少對古典文化精華進行深度挖掘。而事實上中學生完全可以從課本的文言文中學習議論文的寫作之法:
一、古文取材,增強論證
我們知道高中作文以議論文為主,學生就需要積累素材。又因一些高中學生多注重分數或在校住宿沒有信息渠道,故而常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現象發生。學生的寫作素材自然而然就少很多。學生就可從課本中尋找素材,而文言文又是不可多得的優秀素材,如:《論語》中的哲理語言;《段太尉逸事狀》主人翁段秀實的清正廉潔,浩氣長存;《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直言不諱;《阿旁宮賦》杜牧的深刻反思“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等。因此我們可以從文言文中獲得優秀的作文素材。
二、學習古文構思,提升作文水平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總會先讓中學生把握議論文的基本結構,之后才是在議論文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墒菍W生卻沒有作文范文,只能憑教師的講解。其實語文課本和數學課本一樣,不僅有公式需要記憶,還有例題可供參考。而我們課本中的文言文就是我們議論文的參考文章。
古人寫文章,非常重視文章的布局謀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波瀾起伏中見出巧妙,含蓄蘊藉中透著虛實,簡約而不失謹嚴,質樸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統攝全文,如蘇洵的《六國論》;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齡的《促織》;有的借景寫情,緣情明理,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的以小見大,管窺蠡測,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梢?,古詩文給中學生的寫作提供了非常優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構思技巧,中學生若經常閱讀,自會文思敏捷,文如泉涌,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會產生質的飛躍。
例如:《勸學》:首段亮明觀點“學不可以已”。這不就是教師在課堂上一而再再而三提醒同學們的 “議論文要開門見山,首段提觀點”嗎?緊接著第二自然段提出分論點一學習的意義: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甚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矣”的境界。第三自然段提出分論點二學習的作用:借學習可彌補不足,提高自己。這是教師在課堂上講的議論文的分論點寫作。若教師可以詳細講解《勸學》的結構,并引導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參考本文的結構模式,就很容易讓中學生掌握議論文的結構。
《勸學》這篇文章中的比喻論證的方法也是值得中學生借鑒學習的。運用“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木受繩直,金就礪利”比喻論證事物經過加工就會改變并提高自己。運用“跂而望,不如登高”“登高而招,見者遠 ”“順風而呼,聞者彰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假輿馬,致千里”比喻論證:借學習可彌補不足,提高自己。因此,我們的議論文的論證方法也可以向古文學習。
除了議論文的結構模式可以向古文學習外,記敘文也可向《鴻門宴》《赤壁之戰》《信陵君竊符救趙》等古文學習。如學習如何使記敘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學習如何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梢?,課本的古文中蘊含著值得學生學習的豐富財富。
三、學習古文語言,增強運用能力
流傳下來的古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文約意豐,含蓄蘊藉,語言講究推敲,注重精練,色彩鮮明,譬喻形象。像“文采若云月”的《左傳》,“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清新而俊逸的李白詩等。但我們的學生確實語言平平,不善駕馭修辭,既欠飽滿的情感,又欠感人的力量,語言表達能力亟需提高。像《勸學》中一篇文章,二十多個比喻,且運用巧妙,生動有趣,論證有力的文章不值得學生的學習模仿和借鑒嗎?除《勸學》外《過秦論》一文極力的鋪張渲染,排比夸張,氣勢恢宏,雄論滔滔,層層推進,這樣給人汪洋恣肆、氣勢磅礴之感的文章不是更加值得學生們的學習嗎?
且古人對待語言“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也勢必會讓中學生受到影響,從而使其逐漸養成推敲詞句的好習慣,說不定也會“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或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這對現代漢語的寫作應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因此說中學生若經常閱讀文言詩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語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會進入其語言庫,潛移默化,學生的語言自然也會豐富形象起來。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文學寶庫中的精品典范。中學生除了要掌握文言知識點,能夠讀懂文言文外,還應吸收文言文中更為精華的謀篇布局、犀利語言、深刻思想等來指導中學生的作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