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霞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每個小學生在小學六年的閱讀量至少達到145萬字。新課程標準還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對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農村學生明顯達不到這樣的標準,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閱讀環境、閱讀習慣、閱讀方法和閱讀評價四方面進行有效探索。
【關鍵詞】閱讀環境;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課外閱讀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更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在課外讀物的選擇、閱讀指導等方面,需要我們教師引領、激勵、示范和反饋,加上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提升閱讀的樂趣。
一、營造寬松氛圍,創設自由環境
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霍特在他的《孩子為何失敗》一書中提到“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就像手持照明燈瑀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樣。他的照明燈照到哪里,被照到的生物就馬上警覺他的侵進,于是便失去了在黑暗中那種活躍自如的動作。因此,他在照明燈下所看到的情形,并非是原來的面目,而是早已經被調整過的行為。換句話說,只要他提著照明燈走路,他就永遠無法看到森林里夜晚的真正景況。”
為什么大家經常抱怨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書籍,在不同學生中會形成完全相反的閱讀效應?那些真正熱愛閱讀的學生必定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展示黑夜中森林景況的一群人,反之那些不能發自肺腑之心喜歡閱讀的學生,也許能憑著一時的運氣取得看似好的閱讀成績,但終究會在失去探照燈后恢復原形。
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蕭伯納在《凱撒與埃及艷后》中提到的:凱撒允許仆人隨便說自己想說的話。凱撒告訴埃及艷后:“這樣你就可以知道他們的本性。”教師要做的也就是了解學生的本質,努力創設輕松、有趣的閱讀氛圍,應該在學校允許的范圍內給學生閱讀以最大程度的思想、言語和行動上的自由,讓學生自己決定閱讀內容、閱讀進度、閱讀模式能取得比教師強制要求更令人滿意的結果。
二、積極創設讀書氛圍努力尋找讀書資源
要讓學生愛上讀書,首先要讓學生明白閱讀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努力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有效地運用空間資源,積極創設優良的閱讀環境,營造愉悅的讀書氛圍;讓學生人人參與,共建精神寶庫,成立圖書角;讓沒有生氣的教室墻“會說話”,貼上學生自己的作品,比如剪貼、小報、優秀習作等,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會說話的墻”讓那些沒有耐心讀書的學生停下了追逐吵鬧的腳步,逐漸聚集起了一批“墻迷”,進而培養起了一批“書迷”。書源是課外閱讀的前提條件。我主要采用建立“圖書銀行”和推行“圖書漂流卡”的方法,以此激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并為他人讀書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建立“圖書銀行”
努力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積極創設優良的閱讀環境,營造愉悅的讀書氛圍。為了讓學生更快讀到新書和好書,我們建立了“班級圖書銀行”。在開學初,我號召學生把自己的書存入“班級圖書銀行”。為了使自己的書能讓同學們喜歡,引領學生將自己的書籍暫時存到班級里,由班長擔任“行長”,負責管理班級圖書,由班干部登記造冊,管理借閱,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2.推行“圖書漂流卡”
為了激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深厚的人文知識基礎,分享閱讀體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學習南京市下關區第二實驗小學特級教師郭學萍老師的做法,設計“圖書漂流接力卡”。這張“圖書漂流接力卡”就貼在每本書的扉頁,由“漂流首席”填寫書名、作者名和推薦理由。當這本書進入“班級圖書銀行”后,就開始了它的旅行。每一個借到這本書的同學,都要求在表格上寫下自己的“讀后感言”。至于“讀后感言”的要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強求。每個月由“行長”統計每一本書的漂流故事,看看哪一本漂得更遠,參與閱讀的人更多。圖書漂流是一個分享快樂、傳遞友情的讀書游戲,它為傳統的閱讀推廣賦予了更加貼近兒童特點的游戲形式。
三、教給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會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就能逐步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習慣經反復訓練可以成為天性中的一部分。林語堂在談讀書說道:“讀書須膽識、有眼光、有毅力。”這可作為我們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一面鏡子。
1.培養查閱的習慣
詞典是打開語言大門的鑰匙,它是不會開口講話的老師,從讀音到用法,它能讓學習者認識、了解每個詞。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迅速地查需要的詞;然后教會學生如何選擇所需要的詞義,要求學生把詞條中所給的解釋從頭看下去,一直找到這個詞在句中所需要的詞義;還要提醒學生注意在例句中這個詞的確切意義是什么。通過在學習中隨時查閱,學生改掉動輒就求助于人的不良習慣,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確證疑惑。在此基礎上,再由老師來指導,就能加深記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查閱工具書,還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可謂一舉兩得。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于難以認識、理解的字、詞、句及查閱工具書,直到弄明白為止。如有輔助資料應盡量參照、查閱、以加強理解。
2.培養批注的習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對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討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劃出來,以便過后再思考。同時,要求學生對領悟之處也作特定的標識,以備忘卻,必要時還可用幾個簡單的詞進行旁注。
3.培養做讀書卡片的習慣
將文章的內容濃縮在小小的卡片上,將書讀薄,將優美的語句或新了解的知識摘抄下來,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4.培養思考質疑的習慣
“思而不學則殆,學而不思則罔”。“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促進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探索,從而提出問題或新的見解。學生在閱讀中,肯定會遇到問題,老師要鼓勵他們敢疑,善疑,使他們養成敢于質疑的好習慣。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常常以學生們沒有問題作為一堂課的圓滿結局,而很少顧及學生如何提出疑問。實踐證明,這樣是不正確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老師要指導學生會發現問題,題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從而提出新的問題并盡力去解答。
5.培養與他人交流閱讀心得的習慣
交流可以使模糊的問題清晰,可以觸發出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領悟整體、體味局部,并充分體驗到讀書的樂趣。
總之,書籍作為一種傳播人類文明的特殊載體,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作為掌舵人的語文老師,有責任超越課堂,帶領學生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引導他們馳騁在知識的海洋里。只有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在書籍的墨香中汲取養分的人,才是一個充實的精神富翁,才會成為知識海洋中的弄潮兒。
參考文獻:
[1]馬芯蘭.觀察閱讀與小學生作文.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1)
[3]姜兆臣.韻語教學指南.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8)
[4]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實驗稿)
[5]李運菊.課外閱讀總設計,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