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順
【摘 要】語文是學習的工具,語文是育人的基礎,語文是學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關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首先學習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樹立關心自己和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構建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找準高中語文教學與健康心理培養的結合點,做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在學科教學中注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由于中國教育界長時間地忽略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而且由于認識上面的局限,所以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極度緊缺。如何對學生進行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師負有很大的使命。因此,我們應當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促進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語文教師應首先學習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樹立關心自己和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認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培養教師自身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這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和先決條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統的語文教學也注重“育人”的,這里的“育人”當然也包括心理教育,但主要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明白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區別:心理教育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思想教育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心理教育定向是個性化的,要適合個體對群體、環境適應的目的,思想教育是社會定向,雖也包括個體工作,但目的是讓個體對社會群體產生積極影響;心理教育中師生是平等的朋友,老師不能喧賓奪主,強加觀念,思想教育則居高臨下,常要行使管理措施使其到位。許多的教師已經習慣傳統的教育,要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必須切實改變觀念,認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建設民主的教風,在實踐中去培養教師自身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二、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構建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張揚學生個性,在語文教學中有效的滲透
寬松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和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滲透的關鍵。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如果老師精神煥發、情緒飽滿,口授和板書都有板有眼,鏗鏘有力,學生聽課的情緒也會為之一振,并會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聽課。反之,若教師無精打采、隨隨便便,學生也會情緒低落、心不在焉。要使課堂氣氛和諧寬松,教師要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努力營造活躍的學習氣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那種積極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這種情感交流中,學生表現出對教師充滿期望和信任感,學生就較容易把這種潛在的情感意識轉移到教師所教的學科內容上,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情緒,產生一種自覺進取的健康心態,個性品質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在學校環境、教學課堂中,影響學習適應與進步的因素中,沒有比師生關系更重要的了。“雙邊型”的師生關系:首先是和諧的。這是指師生間的情感聯系,“愛”是其核心,有了“愛”,師生原先的“我”“你”關系將會置換成“我們”,從而使師生心靈溝通,共享成功之喜悅,共擔挫折之煩惱。其次是合作的。這意味著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的作用在于“你不會學習,我來指導你學習;你不愿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再次是互動的。教學過程是一種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師生互動的性質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決不是一位旁觀者,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參與到心育滲透活動中。參與,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透徹;參與,能使教師通過這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洞察學生隱蔽的內心世界,參與,可使學生達到被教育的目的;參與,還有助于形成一種愉快活潑、樂觀向上的課堂氛圍,從而使學生大膽地釋放自我,呈現出一個真實的自我。當然,重視參與并非是讓學生“放羊”,各抒己見,滔滔不絕,海闊天空,無邊無際。參與是為了“發散思維”,即讓其打開思路,放開眼界;最終目的應是教師高水平的“收斂思維”,是通過教師的點撥、引導,將學生發散的思路引回,形成一個全面的、綜合的共識。
三、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潛在心理教育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健康人格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每一個語文教師乃至各科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可以說,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語文課本處處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語文蘊含了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動、形象、富含哲理與情感的文章構建成,學生通過閱讀認識世界、了解人生、體味生活。數百篇課文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認知心理的教育,也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內容。當然,這種教育不是集中有序的直接表達出來的,而是深深地蘊藏在課文中,蘊藏在字里行間;也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他教育因素綜合且并存的。教師要正確處理和利用好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資源來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培養學生戰勝挫折能力。如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那坦然面對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學習。他四十幾歲才進入長安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可一年后就被權貴排擠出長安,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挫折,可他并未消沉,而是蔑視權貴,不與他們同流合污。挖掘語文教材潛在心理教育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健康人格。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上海《語文學習》封面就打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的口號,許多有識之士對此做出了可貴的探索。在升學的壓力下,許多學校教學形式單一,即使課改后有一定改觀,仍然兩眼只盯著分數,即使有的學校使用新教材,常常也忽視其中口語交際部分教學。其實八十年代語文教育界就提出大語文教學的觀點,演講、辯論、校園電視臺、調查、朗誦會等形式逐漸被引入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法,情景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討論交流法等等逐漸被廣泛運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不但有利于學生形成語文能力,而且在活動與交流中,學生的心理也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總之,只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確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識,樹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只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發揮其綜合效應,使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統一起來,從而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