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城鎮化,解決“三農”問題,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就業和再就業,都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整體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方面急需解決的一個薄弱環節。把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乃至于推進整個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快縣級職教中心發展是推進職業教育整體發展的一項戰略性工程,是縣域經濟發展人才供給的主要載體。如何發展縣職教中心,使其更好地為縣域經濟服務,本文擬從以下幾點進行淺析。
一、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逐步形成體現縣域經濟特色的辦學格局
一些地區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發展,已初步形成了能反映地方經濟特色的特色專業, 但許多地區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究其原因,一是區域經濟特色不明顯;二是職業教育的開放與合作程度不夠;三是目前招生體制上限制過多,學校缺乏自主權。職業教育本身就是投資比較大的一種教育類型,如果學校所辦專業過多,一方面必然導致投資分散,有限的投資難以滿足多專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學生人數有限的情況下,不利于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益,有限的投資難以發揮最大的效益。為此,縣級職教中心應從多專業的發展格局逐漸走向以幾個特色專業或骨干專業為主的辦學格局。在一定區域內,各個縣級職教中心各有側重,分工協作,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未來的職業需要來選擇專業和學校。
二、以就業為導向,調整縣級職教中心原有的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形成職教中心的辦學特色
為就業服務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需要把握的根本原則,縣級職教中心應堅持就業技能教育的辦學方向,立足于培養初、中級技能型人才。由以學歷教育為主轉向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由以書本知識傳授為主轉向書本知識與技能教育并重,只有明確了這一辦學目標定位,縣級職教中心才能具有自己獨特的發展空間和辦學活力。同時應考慮農民的學習基礎和學習條件,實行長學制與短學制結合、固定學制與彈性學制并舉的制度,允許受教育者半工半讀或者工學交替。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有效解決學生就業問題。“依托企業辦職教,辦好職教為企業。”縣級職教中心應主動、積極地加強同企業的合作,根據企業發展的需求,預測2-3年后企業的用工情況,在招生時或學生就業前一年與企業簽訂用工合同,并根據企業的崗位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培養,學生實習和畢業后安排到企業工作。“訂單式”培養模式既服務了企業, 又可以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促進縣級職教中心快速健康發展。
三、不斷探索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新思路、新舉措
樹立縣級職教中心服務“三農”的思想,努力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鑒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縣級職教中心要及時分析和掌握人才需求市場的變化,有預見性地培養相應的實用型人才。要有意識地培養一批扎根農村的農民精英,為未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做長遠打算。縣級職教中心一方面要根據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配合當地農業現代化項目的實施,積極引進和開發農村科技致富示范項目,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另一方面要開辟專門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培訓的項目,強化培訓服務的專門職能,形成適應不同層次需求,符合勞務市場要求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建設起一批能起示范帶頭作用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基地。縣級職教中心要順應農村社會轉型的需要,動態變化,不斷調整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辦學模式和教學方式,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實現農村農民終身教育,形成良性循環。
四、強化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要增設農業類專業,并培養和引進農業類師資
縣級職教中心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社會急需人才。現在一些縣級職教中心不是根據縣域經濟的發展需求設置專業,而是緊跟市場熱點設置專業。這將導致縣級職教中心專業設置雷同,一方面增大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又不能滿足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嚴重削弱了職教中心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因此,縣級職教中心的專業建設不能跟風,即不能一味地看別的學校上什么專業就跟著上什么專業,看到什么專業是熱門專業就設什么專業,而是要根據本縣經濟發展的需要設置專業,更好地為縣域經濟建設服務。一個符合要求的專業,首先要有優良的師資隊伍和先進齊全的實驗實訓設施及完善的實訓基地。要切實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業和村鎮進行實踐鍛煉,提高專業實踐技能。
總之,任何一種辦學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農村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努力保持和挖掘職教中心的辦學特色,根據形勢的變化推進職教中心模式的調整和創新,既是培育新型農民、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也是農村職業教育自身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