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鉀鋰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思想政治課情境教學備受廣大教師的重視,成為日常課堂教學中的新亮點。所謂情境教學法,簡單來說,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創設各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情境。情境對于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從而不知不覺地體會、感受、理解和接受情境中所蘊含的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使得政治課堂教學變得更有趣,而且把知識還原于情境之中,更容易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進而實現各方面素質的提升。但我們也要看到一些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實踐時出現了偏差,諸如:情境創設趣味性多于知識性;創設情感不真實;形式單一;華而不實,偏離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注重課前導入,忽視課中激趣等問題。那么,如何才能設置一個成功的教學情境呢?筆者在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加上自身的實踐,就如何創設情境、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進行了一些探索,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實例1】導入: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場景】在一家服裝店。女兒說:“這件衣服時尚,210元的價錢可以接受。”媽媽則走上前,看衣服的質地和布料,并說:“210元太貴了。”奶奶說:“不好看,衣服邊上的小洞,像乞丐穿的,還有衣領又這么低,價格又貴。”女兒說:“明星莫文蔚也穿這種風格的衣服,還有我很多同學都這樣穿,何況只有210元。”女兒執意要買。媽媽沒辦法,最后女兒如愿以償。
【點撥】人們的消費行為不僅受客觀因素的影響,還受消費心理的影響,我們要做理智的消費者必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堅持正確的消費原則。那么,當前引發人們消費行為的消費心理有哪些?各有什么特點?該怎樣評價?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消費觀?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教學實例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情景激疑】鏡頭一:在世界杯賽場上,著名足球明星貝克·漢姆的發型引起廣大球迷的關注,許多理發店利用球迷追星趕潮流的心理來推銷“漢姆發型”,大大發了一筆財。對廣大球迷而言,這種“漢姆發型”消費屬于( )
A.攀比心理消費 B.從眾心理消費
C.求實心理消費 D.求異心理消費
鏡頭二:一項調查表明,近40%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有很多只用一時便不再用的東西。這些商品多是憑一時沖動而購買的,很快就被閑置一旁,造成浪費。
你曾憑一時沖動或隨大流買東西嗎?當時你是怎么想的?這樣做會有什么不良后果?以后再遇到這種情形你會怎么做?
鏡頭三:重物質消費,輕文化消費。鏡頭三給了你哪些啟示?
【合作探究】讓學生閱讀材料和插圖,并以小組為單位就所提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見解。目標是:引導學生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培養健康的正確的消費意識,矯正自己的不良消費行為。
【教師點撥】“漢姆發型”消費屬于從眾心理消費,近40%的青少年沖動消費也屬于從眾心理消費。盲目從眾不可取,該如何克服呢?首先,在消費中要有自己的主見,不盲從;其次,應盡量避免情緒化消費;最后,要避免重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的傾向,使消費結構合理化。
三、創設渲染情景,點燃學生思想火花
教學情境應是“情”與“境”的有機統一。有“境”無“情”不僅會讓課堂變得死水一潭,“無情無味”,也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冷漠刻板,難以親近,難以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因而教師創設情境既要注意其思辨性,又要注意其感染性,力求“情”“境”一體,境中孕情,以情潤境,充分發揮“情”的激勵與感染作用;以情啟智,以情育德,以情導行,使學生既獲取知識,又轉化思想、升華情感、完善個性。
【教學實例3】講“一國兩制”中“實現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意愿”。
【教學演示】教師一邊通過多媒體播放臺灣同胞回鄉省親親人相見時抱頭痛哭,離別時依依難舍的畫面作為背景,一邊誦頌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充滿相思之情、離別之痛的詩句和飽含哀愁的語言與催人淚下的畫面交融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濃濃的情感氛圍,較好地表達了臺灣人民因親人分離帶來的相思之愁、相思之苦和期盼祖國統一的思念之情、思念之心,使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教材知識,也在深切體驗、感受臺灣人民渴望親人團聚、企盼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的同時,使自己的血緣之情、愛國之情得以升華,使推動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的思想在頭腦中牢固扎根。
四、創設表演情景,引導學生體驗感悟
【教學實例4】講“勞動者要履行提高職業技能的義務”。
【教師點撥】我對學生說,作為未來的勞動者你們要有自己的絕活,聽說你們現在就有了絕活,能不能亮出來讓大家一飽眼福,結果有的學生畫簡筆畫,有的學生折紙玩具,有的學生寫鋼筆字,大家各顯神通,各展才藝,紛紛亮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戲。這種展示性情境不僅能給學生提供表演的舞臺,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又使教師的導入形式豐富多樣、新穎有趣,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同時還有利于教師結合學生表演的內容引導他們分析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五、創設生成情景,培養學生多向思維
新課程認為知識具有主觀性與開放性,它體現了學習者對事物的理解、體驗和意義的賦予,是基于客觀性之上的主觀構建,要受個體的經驗、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具有生成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還要注重創設即時性、動態性的生成情境,如,教師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把當下出現的意料之外、始料未及作為情境,讓學生進行分析;或把學生的質疑責難、猜測設想作為情境,讓學生對疑難問題爭議討論。
【教學實例5】講“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與作用”。
【創設情境】我先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創設情境:西瓜剛上市時價格較高,而大量上市后其價格就會降下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讓學生通過對這一現象的分析來探求背后隱含的價值規律,發現供求與價格相互制衡的內在聯系。但有個學生在討論中卻旁枝斜逸,向教師質疑:“既然供求與價格相互制約,價格不會總是上漲或下跌,為什么我國房市只漲不跌?”
【教師點撥】該學生提出的問題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沒有驚慌,而是抓住這一契機,利用其問題作為情境,讓學生分析兩個問題,一是價值規律的形成與發生作用要求供求與價格之間必須具備什么樣的條件?二是一種商品在一段時期內只漲不跌是否違背了價值規律?這就使學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得以激活,在學生爭辯與討論中,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供求與價格之間必須形成相互制約才能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使價值規律的作用表現出來。若價格上漲不能增加供給,能影響價格的就只有需求,這時,價值規律的作用也不能充分表現。我國房市價格上漲會吸引投資,但由于城市土地資源有限,加之開發商捂盤惜售,使住房不能像其他產品一樣迅速增加供給;而近年來人們收入增長較快,其購房需求通過房改政策在短期內迅速激活,處于旺盛時期,房價在一定時期就會持續上漲。而開發商的過度炒作和國際“熱錢”大量流入,使得購房需求更旺,房價上漲更快,這正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價值規律作用不能充分發揮的表現,要消除這一現象就要加強宏觀調控,既打擊炒作行為,抑制需求,又增加住房供給,特別是經濟適用房的供給,房價才會得到抑制。這樣的生成情境就有利于教學緊扣學生關注的問題,為學生釋疑解惑;有利于結合現實熱點拓展知識,促進課堂知識動態生成;有利于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的同時,消除認識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