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榮
【摘 要】本文通過中西方對比得出,在中國,媒體和政治可以到達一種均衡狀態。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沒有實現媒體和政治的完全平衡,為此,政府需要給媒體更多的空間,健全媒體制度,將媒體與政治的平衡體現在社會生活中。
【關鍵詞】媒體;政治;均衡
一、媒體與政治均衡的條件
隨著媒體逐漸走向獨立,成為參與政治的重要力量,其對話語權的掌握使政治力量對其又愛又憎,不敢小覷。媒體和政治的關系變遷及走向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并成為專家學者研究的重要問題。
均衡是博弈論的核心概念,是指博弈達到的一種穩定狀態,沒有一方愿意單獨改變戰略。中國傳媒與政治的關系正是如此,二者和諧相處,在平衡平穩中,沒有一方想要突破現有狀態,希望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第一,從歷史條件來看,西方的媒體自由是人民斗爭的結果,在我國,媒體的自由是國家授予媒體與生俱來的權利。
在中國,媒體和政治沒有發生過直接的對立和沖突,自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政治和媒體儼然如一對要好的伙伴,彼此依賴、相互合作、形影不離。政治事件、大眾方針政策需要媒體的關注和報道,需要媒體的解釋和勸服。媒體和政治的和平共處,保持均勢。
第二,從政治制度來看,西方國家多數實行多黨制,媒體是各個黨派集團爭斗的場所。在我國,共產黨確定不移的領導位置和多黨合作的友好關系,規避了黨派利用媒體在政治中爭權奪利的斗爭。
各黨派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各司其職,各盡其職,友好協作,和諧共存,媒體受政黨干擾、影響的因素極少,可以不偏不倚、公正客觀的發布有關各黨派的政治活動的消息。
第三,媒體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與此同時,媒體也作為利益主體,參與利益分配。在我國,媒體與政治有共同的利益和追求——為人民服務。
和國家將媒體視為自己的耳目喉舌,將自己的主張、政策通過媒體傳遞給大眾,再由媒體收集各方意見,形成意見反饋,媒體是連接政治與民眾的橋梁和中介,并代表人民有限度的制約、評判政府,推進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媒體和政治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相輔相成、在均衡中共同發展。
第四,從經濟關系角度來說,在資本主義市場自由主義的推動下,媒體作為市場主體和經濟實體更多的看到的是現實物質財富利益,而在我國,在公有制的框架下和政府調控市場的政策下,能夠平衡協調各利益主體。二元體制的制衡之下,媒體不能完全成為國家的代言人,不會出現媒介和政治相互勾結、里應外合的情況。
二、實現媒體和政治均衡的途徑
(一)制度建設是核心
媒體對政治的制約作用明顯薄弱,缺乏相關的制度保障。這就導致了媒體監督政治運行或是在報道負面政治消息時,像賽場上實力明顯懸殊的選手一樣沒有底氣。事實上,傳媒制度和政治制度應該區別開來,二者之間不應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而應該是平等的制約與被制約的關系。傳媒制度決定了傳媒無法擺脫政治的束縛,想要實現媒體和政治的均衡,需要國家權力的主動讓渡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見證了傳媒業的快速發展,也看到了大眾傳媒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更好的發揮媒體對政府的監督和制約作用,政府應主動放權,給傳媒業以制度保障,保護傳媒的話語權,增加傳媒的獨立性。
三、媒體自身建設是關鍵
1.媒體責任和媒體素養
如果給予媒體充分的自由,媒介需要自我約束,自我提高,承擔起媒體責任,立足媒體長遠發展,培養合格的媒體人。媒體的政治責任是媒體要為政治服務,要站在黨和國家的高度,及時、準確的宣傳中央的精神,全面、真實的反映人民的心聲,為黨和國家的發展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為人民提供正確的輿論導向。
2.媒體自身建設
科技的發展為媒體的建設提供了契機和物質基礎,一個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高科技的發展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多種方式,提高了傳播的速度和效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治體制內部信息溝通渠道的低效和官僚主義。媒體自我效能提升,一定要注重借助于科技的力量,采用的先進的技術設備,滿足大眾對各種信息的渴求。
四、健全社會民主,營造開放透明的環境
傳播學中深層控制理論,其中有一個“潛網”的概念,認為任何處于特定社會環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如剛踏入新聞界的年輕記者無所顧忌、敢作敢為,但最終會變得同老記者一樣循規蹈矩,將自己逐漸融入那張潛網。社會就像一張無形的網,束縛著自由播報。
健全社會民主,促進民主意識的覺醒,關心社會的平等,激發民眾的參與意識,促使媒體報道不再僅僅建立在政治的指揮和主導之下和少人的偏好和價值觀趨向之上,而需要建立在廣泛性和公共性的基礎上。蒙蔽和欺騙不能掩飾事實的客觀存在,媒體的作用就是要收集和反應實情,并對民眾做好心理疏導工作,爭取大眾的理解。
綜上所述,我國為媒體和政治的平衡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促進二者之間的平衡需要政府、媒體、社會、群眾的共同努力,共同構建。
參考文獻:
[1] 李彬.傳播學引論[M].新華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