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煒
高三第一輪復習是花費時間最長,最為重要的復習階段,這一輪復習效果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后面復習的效果,甚至決定著最終的高考成績。
一、以“課標”和“考綱”為依據,抓住每條“標準” 的設計目的,參照“課標”進行復習
(1)對于使用全國試卷的省區來說,全國試卷的命題方式和命題思路已經完成了向新課標教學改革的過度,區別只是在使用教材版本的不同。教師和學生在復習中沒有必要強度所謂的教改區和非教改區,以“課標”和“考綱”為依據進行復習。注意“標準”的方法限定。
(2)注意“標準”中行為動詞的難度差異。
二、把握教材的變化
(1)把握教材的變化,依據課標,結合教材,確立教學目標。教師要理解教材的編寫思路和各部分設計的目的。要明白高考試題基本上不會考查教材中的原文、原題。因此過分追求教材中“實”的內容的記憶,過分追求不同版本教材對某些問題的不同表述孰對孰錯,特別是花費時間去補充另一版本的不同內容都是沒有意義的。需要的倒是認真研究教育部考試大綱和近幾年的高考考題,了解和把握高考的命題思路與考查方法,再結合系統整理知識、總結方法和提升能力,精編精選復習題目。
(2)對教材工具性的認識:①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各類材料。把教材中的“探索、案例研究、問題研究”等過一遍,重在體會方法。盡量脫離教材另舉它例,并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例如: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教材從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分別講述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思路和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地觀。②利用教材對學生做規范化的要求:學生答題普遍存在答案和標答懸殊太大的問題。
三、復習重點應重在落實考綱和課標要求
(1)抓住基本概念、原理、規律進行復習,在地理試卷中,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歷來是考核的重點,這類試題每年約占總分的70%。這就需要考生要做到正確理解地理概念和規律,能應用地理知識和規律分析解決一些簡單問題,這類試題絕大部分是同學們在平時做過的,難度不大,易于掌握。因此,考生要重視平時的作業和練習,夯實基礎??荚嚂r應避免由于熟悉而產生思維定勢,不仔細審題,不做認真分析而出錯。在平時訓練時,如果發現這類試題失分,不要一味地歸結為馬虎,應深入挖掘原因。也需是某一概念或規律理解上的偏差,方法使用不得當導致。要及早發現,及時彌補。要高度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掌握,因為,他們是解答綜合題的基礎。盡管目前考試以能力立意為主,但是“能力之花”不會綻放在知識貧瘠的土壤上,基礎知識是能力的源頭。因此,一定要夯實基礎,落實雙基。
(2)注意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等知識的應用。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等知識的掌握不等于會用。因此,要注意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等知識的靈活應用。所用教學資源(材料)不在多,用則充分利用,不必超標,更不必做加法。
①按專題復習,不要簡單重復每個模塊內容。分清主次,不能平均使用時間和力量。②注意補充課標有要求,但教材沒有的內容。③注重用圖復習和訓練,要專門和隨時指導各類地圖和變異圖形的判讀方法。地理事物的空間定位,是掌握空間聯系、空間結構的關鍵。是復習地理知識的基礎;用圖練習或者填畫圖。使學生對一些主要的地圖如:中國地形圖、中國政區圖、東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圖、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等要“印”在腦海中。還要掌握中國分區圖、世界各大洲圖中重要的經緯線與大洲和中國的關系。
(3)有計劃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明確新考綱所強調的“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注重基礎突出能力,強調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的命題原則,在復習中著眼于方法的鞏固和能力的提升。在復習中要打破模塊界限,按照學科知識體系整理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且按專題或典型案例總結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方法,系統的提高考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抓學科主干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和體系的完備程度直接影響著調動知識解決問題的速度和質量。高三復習的第一步,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構建基本的學習體系,使學生在宏觀上把握學習內容,明確主干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擴展和延伸。高三復習階段中,沒時間也沒必要將區域地理中的內容單獨全面系統的復習,而應將區域地理中的有關原理、規律納入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范疇,以高中地理的有關內容為主線,整合相關知識,尤其是地形、氣候、河流等內容的復習。宜將高中地理的原理、理論與區域案例充分結合,把原理落實于區域,用區域闡釋原理。如在復習地表形態的相關知識時,有目的的落實七大洲的地形特征等相關內容。
(5)注意逆向思維的培養,如“根據1、7月等壓線圖說明北半球高、低壓位置變化”可換成“根據高、低壓位置判斷是哪個季節”。
(6)如能組織探究活動更好,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即加強了對實驗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這不僅體現在分值上,還體現在靈活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