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貴
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讓實驗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成為學生能力發展的推進器?就是我們需要多思考的問題。
一、 做導游,引導明確目的,弄清原理和方法
導游的任務是為游客提供服務,向導服務、講解服務、處理團隊中的突發事件等,我們這里的導游任務也大同小異,是為學生提供指導,指導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弄清實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指導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是讓他們做好學生實驗的第一步。所謂“明確實驗目的”即要使學生清楚本實驗要解決什么問題及要達到什么目的。如果實驗目的不明確,不能根據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它,則會在實驗時面對眼前的儀器束手無策,此次實驗活動必然“收獲無幾”。也只有明確了實驗目的,才能使自己成為實驗的主人,為實現真正的科學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是指導學生完成實驗的根本依據,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實驗的原理和方法,做實驗時就沒有了可遵循的原則,當然也多半會在實驗中“事倍功半”。 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著學生徜徉于知識海洋的導游,既要告訴學生知識的要點,也要讓學生有自我發現的樂趣。既有有組織的指導預習,也應讓學生自主學習與本實驗有關的知識和方法。
二、 做工程師,精心設計實驗,細心選取器材
實驗的設計和選材,可是關系到本節實驗課的效率是否高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在不長的一節實驗課上盡可能收獲更多的細節,實驗前的精心設計是不可或缺的一步。這就需要作為物理教師的你作一個非凡的工程師,精心設計學生的實驗過程,并根據實驗細心選擇適合當下學生需要的實驗器材。
實驗的設計包含的要素較多:①注重實驗方法;②盡量減小實驗誤差;③設計的步驟科學可行;④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等。器材的選擇往往被部分教師所忽視,其實:它是實驗設計過程中的異常重要的一環,有時甚至能左右實驗的成敗。
以我在教學《熔化與凝固》一節為例,其中的一些經驗與教訓很能說明問題。 課前,先確定本節的主線為利用對比法探究晶體與非晶體的熔化、凝固過程中的區別與聯系。 先在1班上時,師生共同學習了熔化、凝固定義后,很自然過渡到熔化、凝固過程中的吸放熱關系及溫度變化規律的探究上來了,共同討論實驗方法時,同學們都認識到物體吸放熱不均勻有可能影響本實驗,不失時機推出“水浴法”及通過不停攪拌等手段來使吸熱均勻。然而“百密一疏”,在冰的選擇上,我采用通常的碎冰(即用錘子將冰塊一一敲碎)裝入大試管,進行實驗,結果卻并不理想。小結如下:①缺少冰在低溫吸熱升溫而物態不變的過程發現;②冰在熔化過程中,雖經不斷攪拌,即溫度卻仍有小幅振蕩;③熔化過程過短(3.5min),不足以在學生中產生強烈印象……
三、做主持,啟發思維碰撞,引來百花齊放
學生實驗時,應創造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對其探究內容不要過于死,否則可能會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而開放實驗的結果必然會帶來百花齊放的局面,此時的物理教師更應是一個激情澎湃的主持人,為這一偉大的思維碰撞時刻推波助瀾。以我去年上的一節公開課《光的折射》為例,即可見一斑。
我給每位同學準備了一杯熱水(熱水的水霧可用于顯示光在空氣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電筒,一張硬白塑料片,一只空塑料杯,一只長吸管等,讓學生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礎上,結合自習,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得到的結論比平時單純由老師演示得出結論要好得多。
實驗討論時,我作為“主持人”,讓同學們廣開言路,各抒己見,結果呢?經統計,本節課,學生探究后,共提出了這樣一些有意義的探究結論參與實驗后的總結交流:①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改變傳播方向,且偏向法線;②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隨著增大;③光從空氣中垂直射向水中時,不改變光的傳播方向;④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光的傳播方向改變且偏離法線;⑤在④結論中,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時候,沒有光線進入空氣;⑥光線在水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⑦光斜射到空杯底某點,慢慢加水后,點向法線方向靠近;⑧斜射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彎折了;⑨豎直放的吸管從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像變短了,而從旁邊看過去,好像變粗了…… 在這百花齊放的時刻,聽課者情不自禁為這些可愛的學生的探究精神所感動,相信我們大家都體會到了有一種東西在發生著質的升華吧!
四、做導師,縱論實驗得失,升華實驗成果
實驗的及時總結,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此時就是作為學生學習上的導師發揮作用的時候啦!實驗中雖有百花齊放之樂,卻也需“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導師此時的作用可謂“畫龍點睛”,不失時機的點評實驗的得與失可加深對實驗結論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時,老師還應采用更為直觀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找尋實驗數據間的聯系。
教師的這些角色變換,使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而教師也可以在參與指導的過程中吸納新知識,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和學生探索新知,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同時面對新的課題、新的要求,將不斷激勵自己刻苦鉆研,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相信到那時,師生們均可在這一和諧氛圍中共同進步,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