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奎
【摘 要】和諧社會呼喚和諧教育,和諧教育呼喚和諧課堂。構建一個和諧的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讓師生感受到課堂教與學的樂趣,是實現智慧教學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和諧課堂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核心是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為此,課堂教學應圍繞教學核心的問題,創造課堂中學生學會學習的環境。
一、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創造一種平等寬松民主氛圍,依據教材實際以及學生的特點,追求活潑而活絡教學形式。必須給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間,組織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 創設寬松的活動情境。積極學習體驗有助于學習興趣欲發,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
如,人教版數學第九冊,“乘法分配率”教學過程。
(1)例3,主題圖,同學們參加植樹活動。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里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這次植樹活動?
請同學們用兩種方法計算,并觀察一下兩種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你能舉出一個類似的例子嗎?
(4)你發現了什么規律?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這個規律嗎?
(5)你能用字母表示這個規律嗎?
(6)你能聯系實際證明自己所得到的規律嗎?
在這樣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主動性:問題讓學生探索,規律讓學生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總結。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參與到學習全過程。學生并沒有現成解決問題方法,卻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以及與同學交流的機會。學生在一定問題情境下,經過自主探索與交流,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也增強了數學學習的信心。
二、在“出錯、糾錯”的情境中學會學習
面對錯誤,我們的態度是,出錯就是教學契機,沒有錯誤就沒有發展。有些錯誤課前是可以預設的,往往體現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師生展開探究提供新的方向。學生能在糾錯、改錯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辦法。在新課開始,可創設“出錯”情境,這樣可以給學生表現時機,在糾錯過程中給學生展示平臺,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鼓勵學生從錯誤中走向正確,讓他們在糾錯情境中獲得成功快樂。
精心設計學生學習起點,創設“出錯”情境。為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錯在那里,而是讓學生自己經歷完整思考過程,引導學生對問題深入思考、討論、交流,讓學生懂得積的小數點與因數中小數點位數的內在聯系。以錯引思,不僅找到錯誤所在,并在自主糾錯中建構認知結構。
三、在“評價、反思”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與不斷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能夠使學生學習主動性、心里個性和特長得到有效弘揚。 反思是學生作為一個有創新精神的所應具有的數學能力。反思來自自我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來自自我評價、學生之間評價、對評價的再評價等。
當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出現問題時,應盡量讓學生自我評價與反思,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同類經驗與之相聯系,促使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和習慣進行重新思考與反思,從而促使學生提升學習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過程:
教師出示一個底是7厘米,高4厘米及底的一個鄰邊是5厘米平行四邊形。
師:你有辦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
生1:(7+5)×2
生2:7×5=35(平方厘米) 生3:7×4=28(平方厘米)
師:下面以小組為單位,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現在請以上三名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
生1:我現在知道了,(7+5)×2是求的是平行四邊形的周長。
生2: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把它拼成一個長方形。它的長是7厘米,寬是4厘米,所以,它的面積是7×4=28(平方厘米)(邊說邊演示)。
生3:因為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可以將它拉長一個長方形。即平行四邊形兩條臨邊變成長方形的長和寬。所以,7×5=35(平方厘米)(邊說邊演示)。
師: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能有兩種不同結果。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把平行四邊形剪成長方形,形狀改變了,但面積的大小沒有變,所以,應是7×4=28(平方厘米)。
生:把平行四邊形拉長一個長方形,形狀改變了,面積大小也變了。它的長是7厘米,寬是5厘米,所以7×5=35(平方厘米)是錯的。
師: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與什么有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把握好“學會學習”的規律,著力培育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讓學生在學習困難中,在實現自己的目標中獲得快樂。為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積極的教學氛圍,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中來的意識和熱情。從而改變了過去的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傳統做法,而是引導學生從學習知識,參與討論,到情感體驗,進行評價等,學生都要有主動學習,以求得學習最大效能,從而使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學得主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