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涵
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假期也是灣區兩大巨頭“斯坦佛”與“伯克利”的“決一死戰”的擂臺日。這項起源于1892年的傳統橄欖球大賽,有個響亮的名稱——“big game”。兩大名校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橄欖球賽中決一雌雄,王者屬孰?球場上見!
作為在美國西部最頂尖的兩所大學,灣區相近的地理位置、同樣優秀的生源錄入、相比肩的高端科研教學水平、前者私立后者公立……用“既生瑜,何生亮?”來形容斯坦佛和伯克利的關系再恰當不能了。
坐落于舊金山的東北角,就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所在地。這所以“自由圣地”聞名的加州公立大學,蜿蜒窩于伯克利市區的山丘。
沒有引人注目的校門與標語,卻有大片的樹林草坪以及不怕人的松鼠鴿群;錯落各異的建筑,追溯歷史每一幢卻都是當時風格的典型代表。攀上伯克利大學的地標——塞瑟塔(Sather Tower)平目眺望,海汽氤氳,隱約可見橫跨金門海峽的金門大橋;移步校園南部的塞瑟門(Sather Gate),伯克利校訓寥寥幾字鑲于上方;“Fiat Lux”(愿知識之光普照大地)。
伯克利創辦于1868年,有著全美最頂尖的數學、物理等理工科院系;勞倫斯放射實驗室在二戰時期擔任美國原子彈研發,聞名全球;20世紀60年代,伯克利掀起的反越戰抗議也使得這里成為了自由激進主義的橋頭堡。華人知名校友中包括:世界數學大師陳省身、世界橋梁大師林同琰;歷史學家、北大副校長翦伯贊;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等。
而位于灣區南部的斯坦福大學就和自由簡約的伯克利大相徑庭了。
顛簸過車窗外的連綿起伏,剛下火車,會明顯感覺到灣區南部的陽光格外熱情,直射在平坦空闊的大道上,路邊秋日的枯黃樹林霎時被照耀地生動明亮起來。排在大道兩側的蔥綠棕櫚,筆直聳立浩浩蕩蕩,仿佛快戳到天際柔軟的白云。行走在這條望不到盡頭的棕櫚大道,它將通往斯坦福大學的校門。
氣度非凡的建筑,黃磚紅瓦、圓頂墩墻、協調對稱、四平八穩,十七世紀西班牙教堂風格,盡顯貴族莊園氣派。最富盛名的斯坦福紀念教堂與不遠處的胡佛塔交相呼應,彌散著古典與現代中學術人文氣息的完美融合。
斯坦福以堅忍不拔的創新創業精神熏培學生,奠基創建了著名的硅谷,為美國乃至全球孵化出了一代又一代財富精英。其畢業生們創造了眾多世界一流的企業:惠普、谷歌、ebay等等。
想起在加州的教育界流行著一句順口溜:“學習好有錢上斯坦福,學習好沒錢上伯克利。”除卻這比伯克利高出近一倍的學費,我想斯坦福校友的慷慨捐贈回饋也更加烘托出如今其大氣。
自由浪漫的伯克利,雍容氣派的斯坦福,競爭中相互追趕、交流中對比互補,交織著美國教育的多元與豐富,也孕育著一代又一代改變世界創造未來的思想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