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淑麗
《幼兒園教育指導新綱要》明確指出:“要為幼兒的探索活動創設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并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使他們體驗發現的樂趣。”這段話為“嘗試法”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指明了途徑、方法及其目的。其途徑就是通過“創設寬松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方法就是“支持并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目的就是“使他們體驗發現的樂趣。”
幼兒對什么都感到好奇,什么都想試一試、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練一練。而嘗試法的運用正好符合了幼兒的這種心理特點,滿足了幼兒探索的愿望,這對于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是極為有利的。因為這種嘗試法與通常的教育方法相比有著明顯的特點:一是兒童在先,教師在后;二是活動在先,討論在后;三是問題在先,結論在后。這樣一來,在整個嘗試過程中,幼兒的思維空前活躍,幼兒會將其真實的想法、行動不加任何掩飾地展示出來。他們怎么想,就會怎么說,怎么做。就在想想、說說、做做的過程中體驗到發展的樂趣,成功的喜悅。
結合我園實際,下面談談在這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以游戲為載體,創造條件
從小讓幼兒學習自己動手,自己去觀察,培養幼兒活潑好問,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教育觀念也是現代幼教所倡導的。我們知道,游戲在幼兒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于是我們就以游戲為載體,積極為幼兒的嘗試創造條件,我們將教育活動貫穿于游戲之中,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如在班內設立了“科學實驗角”,里面有供幼兒操作的有趣的實驗材料,讓幼兒玩玩、做做。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知道了一些物體的屬性,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明白了一些簡單的科學道理。教師則在一旁注意隨機教育,做好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督促他們開動腦筋,嘗一嘗“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甜頭,從而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
二、以生活為源頭,因勢利導
在幼兒的自由活動中,在與同伴的交談、討論中,幼兒都能獲得豐富的經驗。只要老師善于捕捉,肯于捕捉,總能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到讓幼兒進行嘗試的時機。這樣的嘗試由于利用了幼兒身邊活生生的事實,幼兒的興趣會特別高,效果也會特別好。記的一次晨練活動之前,幼兒對風吹起的塑料袋有了濃厚的興趣。在一番追逐之后,孩子們發現了問題:為什么它像飛舞的蝴蝶一樣,忽高忽低呢?討論的結果是:風大飛得高,風小飛得低。顯然,幼兒已經感受到了風的存在,但這只是直覺體驗,而沒有弄懂真正的原因,我產生了即興生成活動的念頭。于是便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風從哪里來”的實驗活動,使他們明白了“空氣流動”產生風的道理。延伸活動時,還與幼兒共同制作了“大風車”“風鈴”“旋轉的小花”等小玩具。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始終處于亢奮狀態。
三、以操作為在主線,體驗成功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認知建構必須由他們自己通過操作活動去完成。”為此,我們創設了多個開放性的活動區域。如“角游區、益智區、小問號區、美勞區、音樂活動區等等。盡可能擴大孩子的操作空間,引導他們不斷嘗試、探究。并經常變更區域內的材料、內容,使他們每次都有新的嘗試內容經常有新的發現,從而體驗快樂,體驗成功。
例如,我們在幼兒園開展“有趣的蛋”系列活動。小班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相對貧乏,但他們也有積極探索與嘗試操作的愿望。教師便為幼兒準備了許多碎布、瓶子、海綿、沙子、橡皮泥等操作材料,讓幼兒在嘗試活動中進行探索;如何使雞蛋立起來。結果,幼兒在饒有興趣的實踐中,得到了豐富多彩的答案。有的把雞蛋立在沙子里、橡皮泥里,有的把雞蛋立在瓶口上……成功后,孩子們全都情不自禁地大笑起來。這中強烈的情緒體驗在其它活動中是較難獲得的。
當然,在幼兒的嘗試活動中,我們也允許幼兒有失敗,有反反復,允許幼兒有模仿。鼓勵他們有所創新,有所創造。這樣,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各自的操作中獲得了相關的知識經驗,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普遍發展和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養。
總之,嘗試法就是以疑問引路,以疑問開始,“以疑引思”,讓幼兒“試著看一看,”“試著想一想”,“試著動一動”……在玩中學,樂中學。看著幼兒在嘗試中那興致勃勃的樣子以及嘗試中出現的種種意想不到的結果,我真為“嘗試”的魅力所傾倒。是嘗試啟發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的智力,是嘗試開闊了幼兒的視野,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是嘗試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幼兒的探索精神。嘗試讓幼兒嘗到了學習的快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