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莉
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小孩子一生出來就是一張白紙,對與錯的觀念、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良好的行為習慣等都需要人們在這一張白紙上描繪。小孩子是最容易犯錯誤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不對的、不好的行為。當小孩子們出現差錯的時候,家長和老師們需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幫助他們改正,這是教育里非常重要的環節。
生活中人們經常用的、隨處可見的都是哪些修正法呢?
“不可以打架。”
“上課是不能遲到的。”
“不許這樣對奶奶說話。”
“他還那么小,都抓不穩欄桿,你那么用力推,秋千蕩得那么高,他不就甩下來了,這么簡單的道理都不明白嗎?”
“要是上課再不認真、跟周圍同學交頭接耳,被老師反映的話,就把你的皮都打得掉下來。”
“再打架就叫你家長來。”
很多家長和老師采用命令、責罵甚至是恐嚇的方式對待孩子。還有的家長一知道孩子犯了錯,逮著孩子,就是一頓打,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
一直以來,當孩子出現問題,犯錯誤的時候,我都是對他們說教,并沒有很好地思考過,怎樣處理才比較好,直到周末,家里發生的一件事情促動了我。
“梁老師,看到我外甥小樺了吧,今天他在你那表現如何?”姐的兒子換了家輔導社,輔導老師正好是我同學小梁,今天是第一天去輔導社上課。
“莉,你外甥今天沒有來啊!”小梁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今天早上我還和姐、姐夫通過電話呢,他們當時還說要送小樺過去小梁那里。
“姐,我同學說小樺今天沒有去上輔導課呀,怎么回事呀?”
“莉,都是你姐夫的錯,一大早和樺樺磨磨蹭蹭,啰啰嗦嗦。他們去到一中門口的時候,已經遲到了5分鐘。只知道你同學所在的輔導社在一中門口對面,可是一中對面有好幾家輔導社,他們之前又沒有問清楚是哪一家。而且,你同學他不帶手機去教室上課的,聯系不上他,找不著地方,你姐夫就帶樺樺回來了,明天再讓他去。”
“姐,明天早上早點帶小樺出門吧”
“你跟你姐夫說。”
我一聽,就傻眼了,因為我完全不知道應該和姐夫講些什么,沒有思考過,給不了什么好的建議,只能說:“明天早點送他去吧。”
姐的兒子,在小學階段,學習成績挺不錯的。可是,到了中學階段,不知怎的了,成了一個超級大懶蟲,都是被家里人逼著學習的。平時經常被老師投訴:課堂紀律差、懶、成績差等。講道理、打、罵這些招數,姐全都用過了,姐姐平時經常打電話來向我求救。怎樣做,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呢?
在教學中,我們常說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在教育中,我們渴望培養出來的孩子:態度端正、知錯能改、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能不能把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模式套用到這里呢?我覺得可以采用問題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們告訴我們問題出在哪里,應該怎樣解決。例如:
“今天有沒有去上培訓課?”
“有”
“昨天是什么原因導致缺課呀?”
“遲到了,找不找地方”
“怎樣才能避免遲到?”
“提前出門”
“以后,還經常需要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比方說,中考考場,很可能就不在你們的學校,很多考試是:遲到15分鐘,禁止考生進入試室。這樣的話,怎么辦?”
“再提前點出門,考試前先去看看場地,找試室。”
在提問中,孩子可能回答的不是以上的理想狀況,例如,“昨天是什么原因導致缺課呀?”他可能會說:“是父親的錯,拖拉,遲出門。”我們可以這樣處理:“你有沒有提出要求,要求快一點,早一點出門呀?以后,要是再遇到這種情況,可要強烈要求呀。父親做的不好的話,你知道不對,你可不要再犯和他一樣的錯誤。平時看見別人做的好的,要向別人學習,并且要思考:能不能做得更好。別人要是做得不好,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那樣的缺點,有的話就要改正。”順勢引導孩子向好的方面看齊。如果孩子給不出解決的方法,我們可以適當給予他提示,提供一些別人做得好的方法,給他參考。
很多學生在解理科題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在草稿紙上做對了,但是抄進試卷里去的時候抄錯了。有的學生對于這種情況,覺得很有壓力、很恐懼。
教學在課堂授課的時候,評講練習時,可以故意在最后處把答案寫錯,等學生發現后,“很多同學反映說,在草稿紙上算時算對啦,搬進試卷時搬錯啦,所以做完以后,一定要回頭檢查。”打消學生的恐懼,培養學生檢查的習慣。
再有,課堂上,學生把自己的解題過程寫在黑板上,當發現學生在前幾步,計算出了差錯,導致了后面的失誤時,教師可以指著學生失誤的地方,“一子下錯,滿盆皆輸。計算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做完,最好還要怎樣?”讓學生大聲說:“回頭檢查。”培養學生細心做題,養成回頭檢查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