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蘭
峰峰,10歲,現在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孩子,父母離異,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朋友,好動,易發怒。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①家庭;②學校;③兒童所在的集體;④兒童本人;⑤書籍;⑥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家庭結構的健全完整與否對孩子的性格有著很大的影響。近年來的一些關于離婚與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證實,由于父母離異,導致家庭破裂,給兒童帶來了過分緊張的生活氣氛和感情沖突,致使他們失去了生活目標,于是在思想觀念、情感、行為、性格等方面出現動蕩,出現了不良的發展。隨著離婚率的上升,離異家庭子女的數量也日益增多。這就給我們的學校教育增加了難度和挑戰。作為老師我們的責任重大,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在不傷害他們的前提下播種知識、希望、愛與關懷。
一、了解與關注
離異家庭的孩子最容易產生自卑和怯懦。班上有位學生叫峰峰,他就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他就是比其他孩子敏感、自卑。他是四年級的時候轉到我班上的,剛開始我也沒覺得他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在開學后不久,我們在一堂英語課上談論自己的家庭成員,很多學生都踴躍發言,但是峰峰卻沒有回答任何問題,我也沒有太在意,以為他是對班級和老師還不太熟悉,不好意思回答。后來布置了一篇小作文:My family。當我看到他的小作文時很生氣,不僅字跡潦草,而且只寫了一點點內容,只寫了兩個家庭成員,他和媽媽。我以為他是偷懶,就批評了他。他只回了我一句:“我家只有兩個人。”后來我才知道他的家庭情況,也覺得我批評他有點不對,但是我也放不下面子去給他道歉,只是在后來的學習和生活上對他多了些關注,當別人欺負他時,更多地站到了他的這一邊。
二、幫助處理好同學關系
不和睦的家庭環境使孩子對人際關系感到緊張,使孩子不愿意和人來往,性格孤僻。峰峰隨著對環境的熟悉表現出浮躁,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和同學打架,不完成作業,考試成績高低都抱無所謂態度,對老師的批評也無動于衷。峰峰在班上一個朋友都沒有,永遠都是自娛自樂,而且經常被同學嘲笑,因為他無論做什么事之前都會用手沾一點口水。他和我們班一位叫“九哥”的孩子關系處的特別僵,這位“九哥”是個性格開朗,個性十分張揚、好強的孩子,而且在班上的人緣非常好。但是“九哥”有個毛病就是說話不近人情、愛打抱不平,只要他看不順眼的人或事他都要說。因此,這就導致他們的關系有段時間變得水火不容,上課兩人互相寫紙條罵人,下課還打架。我當時沒有同時找他們倆來問話,而是采用單獨交流,了解事情的真相并逐個擊破。讓我記憶很深的事情是,在和峰峰單獨交流時,他情緒特別激動,手里拿著一支接了蓋兒的鋼筆,不停的哭和抽泣,反復說:“**再惹我,我就用這支鋼筆戳死他。”他在說時我沒有打斷他,只想讓他先發泄一下,等情緒穩定以后再來談。最后在我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解后,這件事情解決了。到后來孩子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都愿意告訴我,讓我幫他排解,我也很高興。
三、多渠道、綜合性地輔導
我們老師要轉換思維方式,從尋找孩子的缺點變為尋找孩子的優點,從否定評價變為肯定評價,從責備變為激勵。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導,轉變就表揚,達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談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勵,多方面啟迪。峰峰的英語成績一直不好,每次考試幾乎都排在最后,但是我從沒有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數落過他,而是單獨和他交流,找出他與別人的差距,并和他共同制定計劃,要變的自強。他不是個笨孩子,但就是很懶惰,怕困難。他的英語單詞聽寫每次都會錯很多,我知道其實他是沒有回家準備,但他為了掩飾自己就當著大家的面說是他記憶力不好,于是放學后我經常都要把他留下來輔導;我們的英語課文每課都要求背誦,這又成為了他的另一個難題,為了給他自信,不厭煩學英語,我每次都會將課文分成幾個部分讓他分開背,這樣他輕松了,我也不會為了這件事情而發火;還記得有一次英語課前孩子們正在做眼保健操,當時很多孩子都做得不認真,雖然峰峰也做得不太好,但是他至少不像平時那樣偷懶,我就立馬表揚了他,后來的英語課上他也認真了許多,還主動舉手發言,下課以后我把他叫到辦公室表揚了他一翻還獎勵了他一顆糖,他很高興。我隨時都在告訴自己: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你一定得把峰峰拿下。
四、做好與家長的溝通
孩子品質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態度。因此,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孩子良好個性品質。我和峰峰的媽媽經常溝通,并給了她幾條建議:
(1)創設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
(2)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
(3)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4)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毅力;
(5)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6)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對峰峰的教育和培養才剛剛起步,還需要耐心和愛心來感化和滋養。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像峰峰一樣的孩子,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不斷地探索和研究這些孩子,讓這些孩子在承受著家庭的不幸的同時,能夠在學校獲得一種完整、全新的教育和愛,能夠在學校得到心靈上的補償,使他們身心都得到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