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枝
【摘 要】美術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發展,主體性發展的最終結果是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美術課堂是學生展示創造性藝術的舞臺,培養學生創造力更是每一位美術教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在“依葫蘆畫瓢”已被擯棄的今天,文章依托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理念,從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課堂教學策略上進行探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多元化、民主化和個性化的教育新模式。從而更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關鍵詞】初中美術;創造力培養
中學階段,學生已具備相當的抽象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創造力發展已有一定的基礎。從涂鴉期已經過渡到寫實期,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很容易淋漓盡致的發揮。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逐漸地被刻板劃一思維方式所替代,因此有意識地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潛能,應及時開始,現在中學美術教學活動體現主要還在課堂教學中,所以說美術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的實踐方法,結合學生特點,淺談幾點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美術課的優勢在于能開發學生的形象和直覺思維的潛能,既非邏輯性思維。非邏輯性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既是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活潑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課時經常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們大膽想象。任何一種創造性勞動的前提就是身心自由,藝術課的通感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在上《鳥語花香》一課時,我有意識的引導啟發學生體會詩的意境與畫意,音樂的旋律、節奏與繪畫的通感,既讓學生利用通感充分感受到詩、畫、音樂中美與自由的境界,又可以有效的開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力。
二、創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新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創新的思維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維空間才能孕育、誕生。創新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以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為核心,營造宜創造力發展和表現的精神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我重視營造民主氛圍,經常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問,以致于學生的思維一直都很活躍。
教師在與學生交流中,不斷地使用鼓勵,表揚的語言,對學生的思考加以肯定,這樣做既能增強他們的信心又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創作,實踐欲望。同時,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就像參加游戲活動一樣,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學生的學習越像游戲,學習的效率就越高。興趣是學生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教師要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特有魅力,利用現代的多媒體等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例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從視覺上激發;課堂上配上古箏、笛子之類的音樂,從聽覺上激發;將啞劇表演融入課堂的觸覺激發等。
上《青春風采》這一課時,我預先從網上找了很多各種不同款式、不同類型、不同色彩、不同年齡、不同質地的服裝圖片制作了課件,在音樂聲中學生欣賞圖片,他們完全沉浸在服裝美的享受里,首先得到了美的教育??赐炅撕笪以僖笏麄兎纸M進行討論說出自己喜歡的服裝及由欣賞的圖片來歸納服裝的類型及其設計因素,既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又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能自主、合作地探究學習,使學習變為主動。從作業情況來看,這節課的效果比較好,有的作品還很有創意。
三、作為欣賞者去觀看學生的作品,改革評價方法
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也就是藝術創造的過程,教師應仔細去品味學生不同的創作思路,而后順著學生的思路去引導、去啟發、去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藝術活動中去。萬萬不可以以一個權威的評判人、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去暗示學生、去告訴學生“唯一的答案”。引導不是要去規范、桎梏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乃至于創造性的一舉一動。不要剝奪了學生發揮其創造性和想象力的權利。所以,教師不要把自己確定為唯一正確的標準!不能要求學生去仿效自己或摹仿其它作品,而是應提出一些并不一定有唯一正確答案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并鼓勵學生親自探索與創新。
美術作品的美是具有多樣性的,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所以,不論學生的作品是夸張還是平淡,是細膩還是粗獷,是熱情還是寧靜,是奔放還是含蓄,它都具有其內在的含義。它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
創新教學的開展,要求教師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不斷探索與自省,全方位的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占有人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人,教師的知識和經驗成為學生可利用的資源之一,教師的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啟發誘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信息的優化選擇為主。因此只有教師認清信息時代的教育要求,從思想上認識到創新教學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才能落實到行動,從而在課堂上進行適應新形式的創新教學。
總之,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他們的藝術素質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使他們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