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真芹
【摘 要】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環境;家庭;教育
麻生蓬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自古以來,家庭環境都是自孩提時代伊始,孩子不斷成長成才的第一要素,也往往是影響家庭教育蛻變的瓶頸,能否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往往對其以后健康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創造者和組織者
自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以來,最先接觸的人就是父母,以父母中心的家庭結構,逐漸成了孩子了解、認識及認知世界的核心圈層,因此,很多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啟蒙者的作用。
父母帶給孩子生命,并與之緊密地生活在一起,一個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三角形家庭模式也成為了社會結構中最為穩固的組織。孩子出生后,身為父母的雙方自覺讓位,甘愿充當起三角形的兩個底角,并將各自對家庭和孩子的責任由底部向孩子所處的頂端延伸,結合成一個完整的密封體。可以說,孩子改變了家庭的結構,將夫妻雙方由直線互動模型拓展成為人們熟知的圍繞孩子調整分配時間、生活和工作事項的三角模塊。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將其對家庭和孩子的關愛及管理等提升到了創造環境的層面,也自然而然地轉變成為家庭教育的創造者和主要的實施者。
那么,父母是通過什么樣的形式來影響孩子呢?教育學家認為,父母的教育作用分為兩大模塊。排在第一位的要數父母的身教作用,父母通過自身的言行對孩子形成其有印象以來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并伴隨孩子一生。在100例家庭教育中,在孩子五歲之前,有將近60例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心里性格和處事心態模式起到決定性作用;有近80例的家庭環境影響了孩子將近十年左右性格變化走勢;有近95例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內向和外向性格起到分水嶺的作用。其次,父母的指導和幫助對孩子的后天成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大約在50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懂得孩子教育并能合理引導的,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能比同齡孩子具有三到五歲的發展優勢,人們往往能從不同的孩子作息修養、生活習慣和為人處事中直接看出相互間的差距。反之,如果父母自孩子有記憶以來,留下的便是猜忌、言語刻薄乃至無休止的爭吵、打罵等印象,那么,孩子至少會沉陷在自卑、自棄、惶恐和內向性格中長達十年至十五年之久。而如果后天的教育失當,有的孩子還會直接滑下叛逆和仇恨社會中。
二、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接受者和檢驗者
從教育流程角度看,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家庭教育成效的終端環節,在孩子身上直接檢驗著家庭教育的成敗。在100例從零到五歲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對孩子成長認識到位,充分重視,并自覺分工合理、發揮錯位教育優勢的,其成效最為明顯,大約接近總量的10-15%,約為10至15例。而父母僅能認識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卻沒有合理分工、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常常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父母家教職能的越位和缺位現象。在這一模塊中的孩子大約占了總量五成的比例,是目前家庭教育現狀的主體。這說明,由于父母的問題,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孩子家庭教育滯后于前一模塊。還有一部分農村地區孩子,由于經濟方面的原因,作為家庭支柱的父母選擇了外出務工(有的孩子是父母同時外出務工),孩子的家教只能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負責,雖然在也在形式上存在著家教,但更多的僅僅具備一種表象而已。由于年齡和知識方面的問題,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已經不具備科學的現代家教意識能力,也加速導致孩子家教斷層現象的出現。至于父母離異或因某種原因形成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過早失去了同齡人應有的成長環境,其家庭環境也基本上是個空白。大體上說,后兩類孩子往往是學校問題學生和社會問題孩子的主要來源,大約占了學校問題學生的六成左右和社會七成左右的名額。
三、創造尊重自由的交流環境和自發學習習慣是突破家教瓶頸的關鍵
據許多一線的教師們反映,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的孩子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家庭教育問題,而同樣令老師們震驚的是,在造成家庭教育問題的孩子中,有九成的孩子是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家庭環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他們除了是家長心目中的那個好孩子外,從來就沒有屬于自己的天地。
實際上,由于社會對家庭教育重視不夠,人們似乎又不得面對眾多參差不齊的家庭教育現象。那么,該怎樣才能突破這種瓶頸呢?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在沖破這種思維瓶頸?
首先,要學會在家庭里營造出相互尊重,鼓勵家人主動交流、積極表達自己興趣的能力,允許家庭成員自由思考的氛圍,并讓孩子感受和習慣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
其次,父母或家庭中具有主導作用的某一方要有控制和規劃時間的意識與能力,并通過自己的言行,誘導孩子也形成類似的作息習慣。
第三,父母或者家庭中具有主導作用的某一方要在孩子活動空間時間內形成一種自發的學習習慣,必要之際,父母或家庭中具有主導作用的某一方需要將購書閱讀、勤做筆記,多寫生活小感悟當成一種必要的刺激措施和手段來激勵孩子學會思考問題。
總之,作為教育的啟蒙環節,家庭教育往往處于火車頭的位置,只有家庭成員認識到位、行動起來后,才能徹底改變孩子成長的環境,也才能為學校和社會培養出一個心里健康的孩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