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娟
仰望浩茫穹蒼,明月孤懸天際,皎潔明亮,冰清玉潔。中國文人對月亮情有獨鐘,自古就與月亮結下了不解之緣,寫下了數量驚人的文學作品,歌頌月亮,贊美月亮,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負和情感。其中描寫月亮的詩詞名句也是浩如煙海,信手拈來,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等佳句,細細品味,月亮似乎意義深遠,綿延古今文學,深入人心。
月亮在中國悠久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富。它是美麗的象征,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它寄托了戀人們的相思,也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月亮本身安寧靜謐的情韻,又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高懸于天際的皎月,同樣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月亮成為永恒的象征。
一、優美的月亮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月亮也就成為古代文學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題。《詩經·陳風·月出》寫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用月亮映襯人的美,皎潔的月光如美人的肌膚,純潔美好。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經注意到了月之美。周祗《月賦》寫到:“氣融洽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污。”賦予月亮以高遠、柔和、清幽、潤潔的特點,給人以清和,明凈的感覺。杜牧的《泊秦淮》單看“煙籠寒水月籠沙。”一句,何等的飄渺,煙霧裊裊的河面,月如夢似幻般罩在河灘上,恬靜、舒適、朦朧,其妙甚矣。
這些詩中,皆因月如夢似煙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層神秘的“朦朧色”,給世人一種朦朧的美。花月披離,余香裊繞,象征著典雅之美。皎月當空,朗朗瀟灑,其神妙高遠之美洋溢其中。
不盡的象征創造著不盡的月亮審美意境,無數的心靈創造著無數的明月審美意象。
二、相思的月亮
皓月當空,多少詩人望月生情,多少膾炙人口的詩作由感而發,其詩情之深,意之濃,讓人贊嘆。
首先,月亮寄托了戀人們的相思,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有詩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著一輪皎月從海上升起,遠在天涯的情人也許同此情境,無奈月夜漫漫,無奈相見不得,唯有寄情于月,來表達對情人的思念與愛,不禁想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佳句。
再者,月亮也是人們對故鄉和親人們的思念的象征。李白的《靜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皎月當空,寧靜的夜晚,床前似乎撒著一層輕紗般的霜,久睡無眠,望月生情,勾起人們對故鄉的無限遐思。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有云:“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眾所周知,杜甫一生顛沛流離,但他每時每刻都在思念故鄉親人。悵望明月,似乎又回到了故鄉,內心復雜的感情,國破心碎的痛惜,唯有寄情明月,思鄉愁緒溢于其中。
三、失意的月亮
在對月亮的情感升華的過程中,月亮又成了失意文人的寄托。陶淵明在《歸園田居》詩中寫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跟明月相守,理農桑之事,這是作者心志的表現,寧可開荒種田,早出晚歸,唯愿志氣不息,誓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月亮與菊花成就了一代隱逸詩宗。
王維的《竹里館》詩云:“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首詩中,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伴著明月,詩人享受著這份寧靜。王維也成為陶淵明之后的山水田園派最著名的詩人。
正如傅紹良所說:“在哲理開發階段,月亮不僅是主體情感的組成部分,而且蘊含著獨立和永恒意志的復合物象創作主體,在將月亮內化為自我情感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將自我化為一種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體驗那種超然物外的情趣。”
四、哲理的月亮
月亮孤懸天際,亙古不變,很容易讓人們把它看成跨越時空的永恒見證者,讓人產生對悠悠歷史的思考,對無限空間的思考,對深刻哲理的思考。
李白《把酒問月》中寫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通過人與月在時間上的差距,告訴人們,人生是短暫的,其間有數不清的坎坷、磨難、曲折、寂寞,但沉浮交替,今人古人可共享明月,人類的生命固不可能久遠,但人類的精神與理念卻可以同享宇宙,只要有朗朗明月相伴,超脫世俗,人生豈不是一大快事,就如明月一樣純潔、自由。
張若虛也曾在《春江花月夜》詩中寫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啊,明月亙古如斯,歲月悠悠,人生短暫,在此喟然之后,而月亮則成為靜謐永恒的存在。
五、結語
盡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類實現了登月計劃,優美的空中宮殿變成了太空中冰冷的石頭。但戀舊的中國人對月亮的感情依然不會有絲毫減弱,相反,會歷久彌堅,現代人關于月亮的文學作品就說明了這一點。歌曲《花好月圓》不知道您聽過沒有,可見,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義依然影響著我們今天的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