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亮
摘要:隨著近些年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涌現出來,對企業的發展來講,安全工作是第一位的,這就要求企業要對消防安全工作給予更多的重視,因為消防安全工作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經濟命脈和員工的生命安全,因此,正確的認識和學習消防知識成了最為重要的一步。本文從火災的危險及隱患出發,詳盡的闡述了其概念以及意義,為防范火災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關鍵詞:火災;重要意義;安全隱患
1 對火災危險源的闡述
1.1 對其定義以及分類的描述
火災危險源,顧名思義,就是容易引起火災的一系列可燃物品或者易燃物品,我們通過一些火災事故的發生,一些發展規律,一級分類等作進一步的推導,我們可以推導出火災的危險源屬于安全工程的一類。熱能或者化學,能源由于失去控制而釋放一系列的能量從而導致危害發生的一種危險源頭。危險源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兩類,一是以一些可燃物為載體的可燃物、火災煙氣等有毒氣體,再一種就是為了防止火災的發生從而采取的降低火災的措施缺陷。
1.2 火災的危險性分析
1.2.1 第一類的危險性
究其根本,火災發生一定是因為存在可燃物,如果沒有可燃性的物品,就不會引起火災。但是因為可燃物的性質是不同的,所以它燃燒的性能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可燃物的確定,要根據其時間和空間以及火災的密度、釋放熱量的速度和輻射出的流量進行確定。與此同時,在燃燒過程中,可燃物的速度以及煙味彌漫的速度是會隨著時間以及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但是它的毒性基本是確定的。所以說,第一類的危險性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最后趨于一個穩定值。也可以說,只要在一定空間以及時間里有數量相當的可燃物,就會存在危險源。
1.2.2 第二類的火災危險源
理論角度講第二類的危險源在第一類危險源收到了限制以及約束的基礎上根本就不再存在危險性,由于第一類的各種措施已經不存在理論上的缺陷了。但是理論和實際還是有差距的,在生產生活中,對于第一類的危險源由于認知危險程度的差異、管理水平的不足,以及人員素質和工程技術的缺陷等原因導致限制措施和約束措施不能達到理想化水平,因此由于這種差異的產生導致了第二種類的危險源在危險程度上也存在著不同的差異。火災的發生以及對于各個過程的控制狀況都對第二類的危險源有著重要的影響,對于起火的控制、報警以及自動滅火和排煙的處理,對于人員逃離疏散以及救援措施的處理統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火救災體系,每一個步驟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約束作用,并且對于整個火災的控制作用直接關系到了第二類危險源在危險性上的高低程度。
1.3 消防工作中對火災的危險源進行正確辨識
火災危險源是工作時消防工作的重要內容,具有著及其現實的意義。有效的對火災發生的危險源進行正確辨識是對火災的發生基礎原因的正確分析,因為危險源對于火災來說是發生基礎。因此正確的辨識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火災產生的危害,并控制火災的規模。通過對于火災危險源進行有效的正確辨識,可以得知火災的發生原因,然后針對性的制定措施對火災進行撲救和控制,或對火災的發生進行防止或可控制其產生的規模。有關消防監督監察部門在消防檢查工作中可以對其所管轄區域內的有關危險源進行著重標識,并對其危險級別進行評價和辨識,確定出需要著重進行預防和管理的危險源,進行人力以及物力的有效調配,開展好預防工作。火災形成的原因是一個綜合性的考評,危險源只是其中一種影響較大的不安全因素,并且在火災的形成過程也會形成火災危險源,因此其辨識需要具體的對照危險源在火災中的分類進行區別。
2 火災的隱患
2.1 對火災隱患進行闡述
火災隱患-指違反消防法律、法規有可能造成火災危害的隱藏的禍患叫火災隱患。主要變現在:增加發生火災的危險性,違反規定儲存、使用、運輸的化學物品;一旦發現火災,會增加對人身和財產的危害。如建筑的分隔、建筑結構的防火性能,防排煙設施等的隨意改變,違反規定裝修,疏散出口方面、消防設施等;一旦導致火災,無法及時撲救,如水源、道路,建筑物高度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公安消防機構發現火災隱患,應當及時通知有關單位或者個人采取措施,限期消除隱患。”但截止到目前,火災隱患尚無統一的定義,存在分歧的主要觀點有:
(1)火災隱患是指潛在的隨時可能發生火災的不安全因素(禍患),其中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以及嚴重政治影響的,稱為重大火災隱患。
(2)火災隱患是指在生產、經營、生活中可能引起火災或爆炸危險的不安全因素。
(3)火災隱患是指潛伏著隨時可能發生火災或化學爆炸(或爆炸燃燒)的不安全因素,其中能造成嚴重后果(主要指重大經濟損失或人員傷亡以及嚴重政治不良影響)的,稱為重大火災隱患。
(4)《防火手冊》和《消防管理手冊》對火災隱患的定義是指在工業、交通、農業、商業、科研、文化、教育、體育、衛生以及其它社會生活中可能造成火災危害的不安全因素。重大火災隱患是指這種不安全因素的可能性很大,其后果又將是損失大、傷亡大、影響大。
2.2 火災隱患在公安消防機構執法實踐中的表現
(1)法律依據。公安消防機構發現火災隱患,應當依法行使行政執法權力,要求單位、個人立即或限期消除。而什么情況構成火災隱患,不能由公安消防機構或者執法人員根據自己的主觀認知來確定,必須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否則消防監督管理將存在極大的隨意性。所以在執法實踐中,火災隱患的構成應當是因違反消防法規行為導致產生的不安全因素,當然違反的消防法規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2)執法對象。執法主體是具有執法能力的公安消防機構,而針對的監督對象則是具有隱患的建筑物以及隱患危險源的所有者或者是使用管理人員。如此在定義中將指向對象定性,跟蹤明確,對于監督和執法的工作的執行更加可行方便。
(3)監督內容。定義中不僅指出可能導致發生火災的各類潛在不安全因素,同時也強調可能致使火災危害增大的各類潛在不安全因素,這與公安消防機構實施監督執法的內容具有一致性。
3 火災危險源與火災隱患關系
(1)火災危險源的概念范圍比火災隱患大,火災隱患包含在火災危險源之中,是對第一類危險源控制存在缺陷的危險源。
(2)火災危險源的概念主要應用于安全評價領域,其系統性、理論性、科學性更強;火災隱患的概念主要應用于消防監督執法實踐,它具有直接、簡明、通俗的特征。
(3)火災危險源包含了對其辨識、評價和控制上認知程度的不足,而火災隱患只針對已經被人們所認知且普遍認同的客觀規律。
4 結束語
火災危險源和火災隱患的概念在科學理念研究、公安消防機構監督執法領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火災危險源和火災隱患不是同一個概念,它們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具體而言,火災危險源的概念范圍比火災隱患大。火災危險源的概念主要應用于安全工程學領域,而火災領域的概念更多的適用于消防監督執法領域。
參考文獻
[1]沈耀宗.消防技術裝備[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