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近日,有市民舉報稱,在長沙車站南路一家飲用水專賣店里,一瓶350毫升的瓶裝水,竟然賣214元。銷售人員稱這種瓶裝水不但能戒毒,還能治療各種疑難雜癥,甚至還吹噓高考前喝兩瓶能提高記憶力考取狀元。然而調查后發現,這神乎其神的瓶裝水就是一瓶再普通不過的純凈水。隨后,當地工商局表示,他們已對此“多成牌”瓶裝水進行立案調查。(據《長沙晚報》)
就是這么一個明顯的騙局,為何仍然能夠騙倒不少人?一方面是“賣家”故弄玄虛、裝神弄鬼,利用消費者追求神奇功效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消費者科學知識的缺乏。因此,該瓶裝水也就能夠生意紅火,有些人甚至是一箱一箱地買。
如果稍有些科學知識,如果能夠稍微保持頭腦清醒,恐怕是不太會上當的。但事實上,消費者上當受騙的事情屢屢發生。那些“張悟本們”就曾經讓太多的人吃過虧。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可不少人卻是很難“成熟”起來,每一次詐騙事件,總會有一些人上當受騙。
事實上,我國對食品、保健品、藥品有嚴格劃分。保健品會有批號“國食健字”或“衛食健字”,藥品上會有批號 “藥準字”。食品的批號是“衛食字”,雖然食用安全,但沒有經過功能試驗,因此是不允許宣傳功能的。但有些普通食品生產企業的產品上沒有保健品或者藥品的批文批號,卻打著旗號大肆宣傳功能,就已涉嫌虛假宣傳,是違法行為。
因此,對于那些特“神奇”的“水”之類的東西,大家還是先別忙著相信,先打相關部門的電話,讓其幫助查清楚再買不遲。當然,工商等部門的“觸角”也要伸得長一些,也要變得“靈敏”一些,不要等到消費者上當了,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