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這是一篇來自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的專稿。作為《創業邦》雜志在前沿醫療領域的特約撰稿人,李天天經常會給我們帶來醫療健康產業的最新動態及其思考,本文是其參加著名的“Doctors 2.0?& You Conference 2013”之后所作,對當今歐美醫療市場的幾個熱點話題進行了剖析。
丁香園是中國醫療行業規模最大,并極具影響力的社會化媒體平臺,由李天天在2000年創辦。
“電子病人”求個性
醫療的本質是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患者是最終的服務對象。但到底是為“患者群體”還是為“單個患者”提供服務?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問題。從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服務商傾向于為“單個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醫療服務,而不是整個患者群體。Smart Patients(聰明患者)網站的共同創始人Gilles Frydman對此感觸頗多,“我們不做‘Patients Like Me,因為那種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再賣給藥企的活兒對單個患者沒一點兒好處。”他說,“我們就做患者社區,鼓勵患者之間、患者和醫務人員之間相互交流。每個患者都是不同的,我們希望讓他們在交流中得到個性化的服務”。
但個性化服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Smart Patients”目前也僅僅專注在腫瘤這一種疾病上,沒有擴展到其他領域的疾病。而在腫瘤這個領域中,該公司也僅提供在線討論和臨床試驗查詢兩種服務,距離真正的患者個性化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游戲推廣”漸升溫
藥企為了學術推廣可謂費盡心思,最常見的各種知識競賽也被包裝成了在線游戲。但萬變不離其宗,說到底還是各種形式的知識競賽,“游戲化”只不過是一張外皮。
俄羅斯的一家醫生社區不僅組織醫生之間相互競賽,甚至還在醫生和藥企的醫藥代表之間組隊進行知識競賽,很難想象后者會發生在中國。而真正帶有RPG(角色扮演)色彩的游戲當屬勃林格殷格翰公司開發的游戲——Syrum,據該項目負責人John Pugh介紹,這款游戲模擬了藥物研發、臨床試驗等科研工作,甚至包括藥物上市后的模擬推廣。在Facebook上線之后吸引了不少玩家,從用戶來源分析看,英國、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三國遙遙領先,剛好在地球上畫出一道漂亮的斜線。為何如此?不得而知。但這款游戲和醫生的日常工作關系不大,反而比較適合藥物研發人員。筆者暗忖:早些年間的“瘋狂醫院”似乎也不錯,不僅在DOS下運行流暢,還有“美小護”呢。
“大數據”很飄忽
雖然“大數據”已經聽得耳朵長繭,但它就像一盤壓桌菜,逢會必講,也就不得不聽。這次露臉的是Symplur 公司,它基于Twitter進行健康信息的大數據收集和分析,主要的方法就是分析hashtag,就是那個看上去像個“井”字的符號——#,我們在微博中也常用。
略有新意的是,這次的“大數據”案例分享就是這次會議本身,根據大家現場發推進行實時分析,比如多少人發推,多少人被轉發,多少人被提及,誰是有影響力的大咖搞得下面一班人馬有力發推,無心聽會。
另一家公司Razorfish則監控Twitter的一些關鍵詞,進行數據分析,如流行病發生和分布的分析,結論當然也很漂亮。但筆者對此頗有不同觀點,比如一般患者在Twitter上描述自己的癥狀,往往并非疾病名稱,而癥狀和疾病的對應關系非常錯綜復雜,如“頭疼”能夠對應出40多種常見疾病,這里數據分析的假陽性到底多高?值得思考。
“內容為王”受推崇
醫生社區為什么能夠吸引忙碌的醫生?這是一個全球醫生社區都面臨的問題。“內容為王”仍然是業內的普遍共識:精彩的病例、前沿的進展、專家的觀點、會員的討論這些都組成了優秀的內容。然后再加工組合,呈現給更多醫生。
會上,筆者和與會者一起分享了丁香園的內容成果:1000多場專家講座,32萬個病例討論,16款移動應用,出版78本中文專業醫學圖書,出版2本SCI收錄英文期刊、5本PubMed收錄英文期刊 這些優秀內容的產生和傳播都是充分利用了互聯網Crowdsourcing原理和人際傳播原理,以及背后的一套數據挖掘技術,讓我們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正確的人。美國的醫生社區Sermo,則正在嘗試在醫學圖片內容上有所創新,他們鼓勵醫生會員通過智能手機拍攝和分享醫學圖片,進而鼓勵更多醫生參與討論,形成互動,這也是個不錯的思路。
“移動設備”展風騷
來自美國緬因州的外科醫生Rafael Grossman戴著Google Glass站在講臺上,對他自己的親身實踐侃侃而談。作為一名創傷科醫生,他利用Google Glass拍攝手術視頻,利用Facetime進行遠程會診,算得上一個行業的極客。在他的設想中,未來他還可以通過Google Glass直接調取患者的就診記錄、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及影像資料。在就診過程中,可以通過Google Glass直接連接上患者遠方的親屬,告知他們患者情況良好,還可以直接將現場視頻同步提供給患者親屬。
法國Slow Control公司的CEO Jacques Lepine則帶來了一把“數字叉子”,這把叉子外觀和普通叉子差別不大,但一旦你吃東西速度過快,這把叉子就會自動震動,提醒你吃慢一些。的確,吃得太快,我們大腦中的“飽中樞”來不及反應,就會吃多,吃多就會長胖。筆者當場提出期待“數字筷子”盡早問世,畢竟亞洲的胖子也越來越多,Jacques積極回應,說他們會加快研發,盡快占領亞洲筷子市場。
會議時間雖然不長,只有短短兩個整天。但大家的交流氛圍非常活躍熱烈,經常是講者被聽眾包圍,再逼到墻角,不知這是不是受了巴黎城市國際大學自由開放氛圍的影響。都說法國人高傲冷漠,但也許是紅酒香檳的催化作用,會議中的法國人民熱情得一塌糊涂,恍惚間竟然感覺像是多年的老友重逢。
愛你,巴黎。明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