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然
多年來,一個小小的餐盒,牽動著國務院領導的關注,令國家發改委、質檢總局、工商總局、環保部、工信部等各大部委為之費神,讓諸多生產企業玩“暗戰”,讓一些專家進行14年的抗爭與游說。
明察暗訪地下發泡塑料餐具生產廠家,錄音、拍照、取證,這些原本是記者慣用的“手段”,卻被環保衛士董金獅用得淋漓盡致。10多年來,他走了20多個省市,行程10多萬公里,打掉20多家生產發泡餐盒的非法企業,甚至上市公司和外資企業,幫助50多家餐具企業實現了產品轉型。
當董金獅得知發改委要解禁發泡塑料餐具時,他開始奔走呼吁政府制定發泡塑料餐具生產準入等相關標準的出臺,不能讓多年的白色污染治理付之東流。
為“白色污染”戰斗
1982年,董金獅以出色的成績考入西北大學化學系。4年后,他又考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讀研,開始研究環保課題。
在禁白令下達之前,很多人都在為治理白色污染而努力,董金獅便是其中一位堅定的“戰斗者”。
上世紀80年代末,中科院環境化學碩士畢業的董金獅面臨著兩個選擇:是去德國讀博繼續深造,還是投身祖國的綠色環保事業?
仔細思量后,他最終選擇了前往鐵道部勞動衛生研究所從事環境保護工作,并參與了關于鐵路沿線“白色污染”治理的課題。在課題調研過程中,被滿眼“白色污染”刺痛了的董金獅決定向它宣戰,由此走上了漫漫環保路。
1990年起,鐵道部開始下大力氣解決這一白色污染,提出了“三抓”:抓車上,不要亂扔;抓車下,及時撿拾;抓替代,淘汰發泡。董金獅的工作重點就是“抓替代”。
他發動同事們步行于鐵路沿線“拾荒”,同時,從降解餐具的研究與制造做起。然而,在研究降解餐盒五六年后,董金獅得出了一個令自己失望的結論:靠降解來解決白色污染是不現實的,降解帶來的問題比不降解更多。
因為愛說真話、直言犯上、得罪人太多,在單位呆不下去的董金獅不得不辭去公務員工作。1996年,董金獅從鐵道部辭去公職,成立了北京凱發環保技術咨詢中心,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環保事業中。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流動人口的增多,使用一次性產品的數量和比率也在迅速增大。在全國范圍內,“白色污染”愈演愈烈!
如何治標治本?這是董金獅深入思考的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有“循環經濟”的概念,回收再利用,無疑是一個最佳途徑。
董金獅開始了他的“回收”之路,那時也有人戲稱他是拾荒之人。“難聽一點的,有人說董金獅是撿破爛撿垃圾的。”董金獅笑著說。
當年,他為取得各方的配合,不斷出入環衛局、環保局、餐具生產企業以及廢舊塑料回收利用部門之間,四處奔波游說,行程上千公里,為此騎壞了一輛自行車。
一年后,經北京市政府批準,北京市環保局、工商局聯合發出了《關于對廢棄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必須回收利用的通告》,并授權董金獅具體負責該項工作。隨即,10個回收站點建立,他又說服5家生產企業拿出30余萬元用于專項投資。第一個月就在北京回收了47噸,第二個月達到170噸,第三個月280噸。
就這樣,不用政府掏一分錢,就使回收率高達60%以上,每年廢棄的1000多噸一次性塑料餐盒得到回收利用,同時還解決了上千人的就業問題。
但這個回收利用過程并不輕松,開始沒有人愿意進行回收,因為發泡塑料餐具具有大量油漬、剩飯剩菜甚至還有煙頭等殘留物質,而且大量餐盒回收后清洗過程中廢水還會造成二次污染。
“當時,因為清洗完的發泡塑料餐具廢水太臟了,影響了當地老百姓,他們便將我們告到環保局,我們還被罰款了。后來,自己建立了污水處理系統,成本又增加了很多。”董金獅描述了當時的情形。
雖然很艱難,董金獅和一些生產廠家還是堅持了下來。讓他們停止“回收”之路的則是6號禁白令。
盡管禁白令中止了董金獅的回收之路,但他與“白色污染”的戰斗并未停歇。
打假江湖冤家變朋友
2002年,董金獅成立了北京環保餐具聯合組織,他帶領這個組織展開暗訪、調查,為了拓展正規企業的市場而四處出擊,進行打假。
10多年來,他走了20多個省市,行程10多萬公里,打掉20多家生產發泡餐盒的非法企業,甚至上市公司和外資企業,幫助50多家餐具企業實現了產品轉型。“全國的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我腦子里都有數,廠家負責人聯系方式我都有,那是我們一個一個親自走訪出來的。”
他對廠家的要求就是:“大家都不要用廢塑料,誰用我舉報誰,這是底線!”在發泡塑料餐具生產這個行業大家都知道董金獅。而因為打假損害了一些廠家的利益,董金獅還經常受到威脅。車胎被扎,玻璃被砸;有人攜帶兇器到董金獅辦公室大打出手;打假途中被人圍攻;家里的門上貼著這樣的字條:姓董的小心你女兒……
有一次,他舉報廣州8家非法生產發泡餐盒的企業,剛離開,就有電話追蹤過來進行恐嚇:“以后你再敢到廣東來,就等著讓人給你收尸吧!”要他命或要他全身零件的人太多了,董金獅一般都這樣回過去:“你弄死我我是英雄,我死你也得死,你死算什么?”
盡管董金獅經常樹敵,但通過他的不斷努力,很多“敵人”變成了朋友,成為了組織一員,并且這些廠家開始正規生產。現在環保餐具聯合組織成員之一、天津市靜海縣環宇塑料制品廠總經理張風儒,便是其中被董金獅打假打出來的朋友。
董金獅去查張風儒時,張已在這一行干了十幾年了,在天津靜海縣也是個牛人。拿到張非法生產的真憑實據后,董先打電話想將其“規勸”。
在電話中,對方稱自己的產品是通過國家標準檢測的合格產品。董金獅揭露其是拿好產品送檢,而自己手上掌握該廠的樣品是從市場上隨機買到的。并且規勸張,不能再將工業級滑石粉用在食品包裝產品上,甚至表示只要不再生產不合格產品,董金獅可以給他提供技術、市場支持。
但張拒絕規勸,害怕如果不使用工業級滑石粉,成本會增加,自己會失去市場。“我帶不了這個頭。我一改,價格一高,市場沒了我就死了,我死了這些工人怎么辦?你來養我這些工人?”
董金獅在電話這頭聽到對方態度這么決絕,不聽規勸,氣憤地說:“你要這么說那媒體就要曝光你。”
對方回應一句:“你愛怎么著怎么著,我有關系。”
讓張沒想到的是,很快,董金獅就帶著中央電視臺記者來到靜海縣暗訪,并在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里給張風儒曝了光。曝光后,縣里、市里都去查他。這下,張風儒知道厲害了,向董金獅低頭。
對方不知道該如何發展了,問董金獅怎么收費。董金獅義正辭嚴地回應道,他打假的目的不是為了收錢,是為了環保。而且之前也說過不會收一分錢。
這讓張很質疑:“你不收錢,那你過來干什么?”
“你見了我就知道我是怎么做事情了。你改不好我不賺你錢,你改好了可以加入我們協會,作為會員我們幫助你,大家一起來發展。”
董金獅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毫不避諱自己的收入來源:“我是靠賣技術、賣專利、賣知識賺錢,自己創辦的凱發環保中心主要功能就是給企業提供各類技術咨詢與服務,包括QS獲證培訓、檢測服務,這些收入足夠我過上很好的生活。但是打假費用都是我個人掏錢。”
后來,在董金獅的幫助下,環宇公司成為靜海縣第一家獲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環宇公司也成了北京環保餐具聯合組織會員,其總經理張風儒也與董金獅成為了至交。
戰斗在繼續
打假10多年來,經常與董金獅打交道的質監、工商部門早已出現了“打假疲勞”,他們的一個共同觀點是:“這個餐盒又沒有吃死人,你著什么急呀?吃死人的事兒我們還忙不過來呢。”
但董卻始終不放棄,將環保作為己任,樂此不疲。將餐盒擴展到各個與食品相關的領域,食品添加劑、硫磺筷子、食品保鮮膜等。他帶領媒體潛入黑色產業鏈條的“腹地”,每個過程都堪稱一部斗智斗勇的“反特片”。
當年,董金獅的老父親在報紙上看到國家質檢總局關于仿瓷餐具做出的公告后,下意識地就知道兒子肯定會去參與的,所以早早地就告誡他不能摻和,危險。但董金獅仍然不顧老父親的勸阻,執意將某大公司的仿瓷餐具曝光。經曝光后,該公司的餐具被超市大批下架,為挽回局面,該公司出資幾十萬展開危機公關。在釣魚臺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董隨央視記者闖了進去,將自己的一把名片撒向會場,高喊:“我是董金獅,想知道真相的請與我聯系!”這次公關算是白忙活了。
董金獅曾經設想,打假需要一兩年時間,但沒想到假冒產品太多,看到偽劣產品侵害消費者,他便無法放棄。“這條路對我來說是條不歸路,既然選擇了,又何必回頭!”
2013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并將于今年5月起生效。
在這一紙令下,讓董金獅很無奈,但他也并沒有放棄。
董金獅開始在發改委、商務部、環保部、衛生部、工信部等多個部門奔走,并在媒體呼吁相關部門在解禁發泡塑料餐具的同時,要制定企業生產準入原則、回收利用等制度。至6月1日,解禁發泡塑料餐具已有一個月,尚無國家標準,很多企業仍明目張膽地使用外購廢料進行生產,技術執法難度很大。董金獅表示,他的打假之路將繼續,不能讓那些毒餐盒危害老百姓安全。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