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被催族”是指到了該結婚生子的年齡,卻沒有“成家立業(yè)”,因而受到父母或親人的催促,他們中的一些人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去滿足父母的要求。據(jù)某網絡對3500多名未婚男女的調查顯示,76%的人遭遇過催婚,其中被催婚者的年齡在25-27歲的占83.7%,96%以上的人在30歲以前遭遇過催婚。那么,被催族在遭遇各種壓力后,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催婚,真的能催出幸福嗎?
寧缺毋濫型
坐在電腦前,QQ上突然彈出一個對話框。“五一回來嗎?領個回來。”是舅舅家的姐夫。孟潔已經習慣了姐夫們的調侃。可是一提到戀愛結婚這樣的敏感話題,便多少有些懊惱。她本想反唇相譏,舒了一口氣,想想罷了。便在對話框中回復:“爭取吧。”“最好找個會喝酒的,我們攢個局。”看著姐夫聊得饒有興致,孟潔心里五味雜陳。她本來是個思想獨立、我行我素的人,對別人的看法并無太多在意,什么時候也開始加入了“被催族”的行列。汗!
前段時間,正在讀大學的小妹電話里帶給她一個好消息:“姐,我交男朋友了。是考駕照的時候認識的。他雖然長得不帥,但是人很好。家是江蘇的,畢業(yè)后我們打算一起去北京發(fā)展。”同時,也帶給她一個壞消息:“姐,你什么時候給我找個姐夫啊?家里人都替你著急呢!” “家里人?”“是啊,你春節(jié)走后,全家開大會研究你的個人問題。尤其是大舅媽,特為你著急。后來他們一致覺得是你眼光太高了。姐,找個好人就嫁了吧!”孟潔從沒想到,自己的事情已經讓全家人寢食難安,更沒想到,他們會在當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妄下定論。“居然召開了家庭會議?一年只見上一兩面,他們了解我嗎?他們知道我想要的生活嗎?隨隨便便找個人嫁了,決——不!” 孟潔心里暗想。
孟潔的父母很開明,當身邊的朋友一個個被家長催著相親時,她盡情地享受著單身的自由和快樂。有一日,父親通過母親委婉地轉達了對孟潔個人問題的關切。孟潔猛然意識到,接下來的日子不再太平了。不久后,大哥托人給孟潔介紹了個對象,大她四歲,在國企上班,在北京買了兩套房。按說條件不錯。可是孟潔對相親這種方式心懷芥蒂,見了面沒什么感覺,便草草應付過去了。
春節(jié)回家,孟潔見父親和母親在一旁小聲嘀咕,詢問什么事?母親支支吾吾地說:“你大伯給你介紹了個男朋友,說是男方40歲……”“OMG,我不是嫁不出去好不好?”孟潔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孟潔開始接受來自家人們的壓力。她不知道自己的終身大事,為什么別人比她還著急?難道有人比她更想找個男朋友嗎?被催?悲催!孟潔為此很苦惱。后來,同學給她出了個主意:“家里人再說你的時候,你就笑而不語,自己該怎么做就怎么做。”這辦法,孟潔屢試不爽。果然,氣氛不那么緊張了。孟潔始終記得李光耀的那句話:在目前的社會架構下,一位女性現(xiàn)在可以選擇保持單身,只有當一位男性能給她的生活增加價值,或者當她想要孩子的時候才去結婚。孟潔相信,她的堅持終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閃婚閃離型
小愚在電臺上班,朝九晚五,生活也算平靜安穩(wěn)。可是年近三十,她的心里總是發(fā)慌。周圍的朋友陸續(xù)結婚了,自己再這樣單下去,嫁不出去怎么辦?本來就不踏實,家里三天兩頭一個電話,催著她早點交個男朋友。她也不是不想找,可是茫茫人海中,上哪兒就能遇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為此,她還去雍和宮求了姻緣。果然靈驗,沒過多久,阿姨介紹了一個軍官給她認識。
這個軍官為人踏實忠厚,個子不高。見了面后,彼此印象還不錯,便每天電話聯(lián)系。小愚是個現(xiàn)實派。她沒有北京戶口,將來要是有了孩子,上學是個問題。好在軍官有戶口,要是結了婚,過幾年自己的戶口也就順理成章遷到北京了。軍官也是個現(xiàn)實派,媒人介紹時,就告訴他小愚家在部隊有背景,他將來提干沒準能幫上忙。兩個人年齡都不小了,家里催得又緊,三個月后,便領了證。
婚禮是在軍官的四川老家舉辦的,一個偏僻的農村。小愚知道軍官家的條件不好,但沒想過有那么窮。是在電視里才能看到的土坯房,灶臺上油膩膩的一層污垢。七大姑八大姨問長問短,還領著孩子過來要喜錢。吃飯的時候連手都不洗,晚上一大家子擠在一鋪土炕上。小愚家里雖然不是大富大貴,父母也是工薪階層,家教頗好,從未見過這陣勢。好不容易挨過了幾天,臨行前,軍官給每個親戚都甩了些錢。軍官說:“從小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對我不薄,我不能忘本。”
婚后的日子讓小愚更是不堪忍受。軍官常駐部隊,一周只能回來一兩次。兩個人交流本來就不多,再加上觀念上的分歧,常常爭吵。軍官的家里人三天兩頭就來借錢,不是家里蓋房子,就是孩子上學交學費。有一日,小愚在一本筆記本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女孩的照片,長得眉清目秀。詢問起來,才知道是軍官的初戀。小愚心里本就不是滋味,再加上這檔子事,兩個人爭吵了好久。后來,軍官干脆不回家了。小愚工作上也不順利,打算辭職換份工作,軍官說是她的心態(tài)出現(xiàn)了問題。后來爭吵愈演愈烈,不到一年的光景,兩個人便辦理了離婚手續(xù)。小愚懊悔,如果當時家人催著結婚時,不那么著急,結果會不會不同呢?
愛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被催族”的故事,他們的選擇是不同的,但壓力卻是相同的。“今天,你被催了嗎?”已經成為朋友間相互調侃的問候語,悲催的“80后”無奈成為被催一族。
雖然很無奈,但在很多“被催族”心里,其實也理解父母的心情,但工作和婚姻是自己的,幸福是自己的,總不能為了孝順父母放棄了自己在人生大事上的選擇權。而在父母看來,雖然越催越被子女抱怨太傳統(tǒng),但這些都是自己這么多年來的經驗之談。“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種人生大事怎么能馬虎!”
原本結婚生子是好事,為何父母和子女就有這么大的分歧?那么面對這樣的分歧應該怎樣解決呢?心理專家表示,這類現(xiàn)象出現(xiàn)主要源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思想的交鋒碰撞,老人們奉行傳宗接代的思想,希望子女早日成家立業(yè),享受天倫之樂。而年輕人忙于事業(yè)工作,壓力大,對成家生子并不著急,雙方就產生了矛盾。
如果把時間往前推移十幾年,要是女子二十五六歲還沒有結婚生小孩,可能就會被人家說是老姑娘。而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二十五六歲結婚生子,反而會讓人覺得好早。建議父母要舍得放手,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做主這些人生大事,催得太急效果反而可能適得其反。而作為子女,也要聽取父母的意見,同時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多溝通,一起為將來訂一個相對明確的工作、婚姻及育兒計劃,這樣父母心里有數(shù),便能放寬心。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