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凱
摘 要:教師穿梭于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探討,一起創作,學生是很樂意的。教師成為教與學的參與者、促進者和組織者,這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角色。
關鍵詞:有效溝通;教師;講臺
幾乎對于所有的教師來說,站在講臺上講課,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習以為常到沒有人會認為這會是一個問題。但是,今天,我想說:“教師,請您走下講臺。”
走下講臺,有利于推動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講臺即是教師的舞臺,也是教師的牢籠——因為它在給我們提供演出場所的同時,也限制了活動的自由,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拉起了一道無形的網,這張網。阻斷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而教學,離開了師生的交流,無疑使課堂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學生則淪為無關的看客。
心理學家Hall經過長期的觀察之后,將人際距離區分為四個區域,這四個區域分別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和公眾距離。親密距離的范圍大概是0到0.5米左右。這一距離是人們的私密距離,外人是不能進入的,如有外人進入,人們就會采取一些行為,以增加彼此的心理距離,減少心理的不適。如,在擁擠的電梯或公共汽車上,人們會不自覺地采取一些防御措施。個人距離大約是0.5米到1.25米之間。在此區域內,個人仍能清楚看到對方的外貌,但可能已經無法察覺對方的氣味或體溫。社會距離大概是在1.25米到3.5米之間,屬于個人與他人進行一些交易或社會互動的距離,在此區域,人們相識但不熟悉,人們交往自由,但進退也比較容易,很多時候純粹是應付。公眾距離的范圍在3.5米以上,在此區域內,人們互動的機會,相當有限,也較難進行雙向溝通。根據這一理論,人們的最有效的溝通距離就控制在1.25米左右,超過3.5米就很難進行溝通。我們的教室,每間的長度大概是3米,整個教室的長度大概有10米,所以我們站在講臺上時,能與之進行有效溝通的,恐怕就只有前三排的學生,與后幾排的學生不可能進行有效溝通,這是科學規律。這恐怕也是前三排的學生成績普遍較好,而后幾排的學生則普遍較差的科學依據。
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文藝晚會、歌星演唱會,歌星唱歌時,經常走下臺來大唱特唱,還與觀眾握手,甚至激勵觀眾和他們一起唱,于是現場氣氛火爆異常。同樣,走下講臺,我們可給不敢發言的學生一個鼓勵的眼神,可給回答正確的學生一個贊許的微笑,甚至拍拍他的肩膀,給他一個獎勵。在得到了教師認可和鼓勵的暗示下,學生回答問題、學習的積極性更加高漲了。愉悅的情緒使學生思維活躍,更重要的是他們體驗到了收獲自己勞動成果的喜悅,成長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師穿梭于學生之中,這里看看,那里坐坐,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創作,學生是很樂意的。教師便成為教與學的參與者、促進者和組織者,這是學生最歡迎的角色。
如果你認為這些都是虛的東西的話,那么,我還想說,走下講臺,可以有效制止和減少學生違紀現象。作為教師,我們總是為坐在后面的學生的頑皮、紀律差而苦惱。但是,教師不知思考過這個問題沒有——為什么后排的學生總是成績差、紀律壞呢?或者更準確地說:為什么學生一坐在后排,就容易學壞呢?我之所以說這是更準確的說法,是因為我知道每個教師都潛意識地贊同這種觀點,所以每個教師都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坐在后排(這是私念),并且我們也都不愿意讓一個成績好的學生坐在后排(這是出于我們的責任心)——因為我們怕他們學壞。但是,學生為什么一坐在后排就容易學壞呢?是后排的風水不好嗎?不是,是我們對他們的關注度不夠,不是不夠,而是太少,是由于教師總是習慣于站在講臺上,不自覺地拉大了我們與他們(特別是后幾排)的距離。
走下講臺,我們可以幫助那些書本還未打開的學生迅速翻開課本,可以走到小聲說話的學生面前偷偷地給他一個禁止的眼神;可以走到那些做小動作的同學前輕輕地拍一下他的肩膀;可以走到看課外書的學生旁邊輕輕地合上他的課外書。走到講臺下,你才會發現學生是否在認真地做筆記,是否按照你的指導在專心地學習;走下講臺之后,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平日里愛違紀的學生們開始有所收斂,也漸漸地融入到了師生互動學習的佳境中去了。說得更直白一點,走下講臺,就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坐在后面、平日很難得到老師關照的學生),處于教師的監督之下。教學即教師教,學生學,是師生雙方共同完成的事情。如果教師在講臺上大講特講,而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師講課時走下講臺,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及時地給予提醒、暗示,也就少了嚴厲的批評,從而減少師生沖突的機會。
教師們,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你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應該是在講臺之外,在學生之中。霸占講臺,實際上是一種懶惰思想,因為從骨子講,你站在講臺上,只是為了你講課的方便,不是為了學生學習的方便,你考慮的更多的是你在上面如何表演,從沒考慮觀眾的感覺。
教師們,請您走下講臺吧!
(作者單位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