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課本中每篇文章都具有自身的特色與韻味,在思想、語言以及結構安排上都具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但粗略的閱讀行為無法讓學生對于文章做出全面的理解和分析,不能深刻透徹地領會到文章的思想本意,就如孫紹振先生所說:“在現象表面滑行。”就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應用比較法,使其發揮更好的作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比較法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比較法是通過對不同事物的對比,尋求其異同點的一種邏輯方法。是把客觀事物加以比較,以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做出正確的評價。是通過運用聯系與發展的思維視角,對事物的屬性、特征等進行分析和總結,最后得出結論的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
比較閱讀就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比較法還可以通過刪除或改換詞語,使之與原句在語體、意義、情感、修辭等方面出現差異,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揣摩文本用詞之精妙。這種方法能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增加語言教學的樂趣。那么,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運用比較法,使其發揮更好的作用呢?下面我從三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與字詞句的比較——把握課文內容和思想情感
作者情意的表達隱匿于語言文字的深處,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語文教學要讓情感復原,讓感情流淌,讓課堂充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適當提倡“咬文嚼字”,抓住文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品味,使學生在比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詩詞教學中應注重“詩眼”的把握
“詩眼”即一首詩的關鍵詞。在教學《再別康橋》這首詩時,可以把題目“再別康橋”的“別”字作為“詩眼”和切入點,讓學生對徐志摩“別”的內容進行思考。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徐志摩是在與“云彩”作別,有的認為,是和“康橋”作別,而還有的人認為,徐志摩是在和“夢”作別。徐志摩到底是在和誰作別呢?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徐志摩寫這首詩所要抒發的情感。再如,為了更好地理解此詩的思想情感,還可以詩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中的“悄悄”“沉默”這兩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思考:戀愛是熱烈的,為什么作者會選擇“悄悄”“沉默”這樣的詞來表達?這體現了這首詩是怎樣的風格?這和作者的個性相符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差?學生經過這樣的思考,肯定能對這首詩及其寫作背景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2.散文和小說教學中要用“替代法”找出“秘妙”
魯迅說:“必須知道了不應該那樣寫,才會明白原來應該這樣寫。”即當一個詞語或一句話用得很好,又很難說出它的意思時,我們可以根據全文,用另外的詞語或一句話去代替它,看看與原文的意思有沒有變化?哪個詞或哪句話更好,這樣就可以領會原文的意思了。如,《背影》一文中:“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攀”“縮”“微傾”三個動詞,能否用其他的動詞來代替?從而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艱難。
二、與其他篇章的比較——把握寫作風格
1.同一主題作品的比較
例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與《赤壁賦》同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同是以赤壁為題,都寫赤壁景色,都緬懷和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然而細細品味這兩篇作品,會發現它們同中存異。(1)都是寫赤壁景物,但景色迥然不同。(2)都是寫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但人物成敗不同。(3)都是抒發情感,但感情基調又各不相同。
2.同一作者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
例如,杜甫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學課本中的詩《望岳》是杜甫早年的作品,杜甫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落第之后開始漫游齊趙所作。這首詩描繪了泰山高大磅礴的氣象,以及想象自己登頂后的心情,洋溢著年輕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氣。除了這首詩,杜甫還寫過兩首《望岳》詩,分別是中年游華山和晚年游衡山的作品,可以把這兩首詩展示出來并講解,使學生可以看到杜甫不同的人生階段和際遇詩風的轉變。
3.同一風格類型作品的比較
同一風格類型作品的比較更能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例如,蘇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詞的代表,但仔細比較就會發現他們的不同之處。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品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豪放詞的代表作品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兩首詞都是懷古詞,都氣魄宏大,都表現作者建功立業的理想。但如果仔細分析這兩篇作品,就會發現,東坡詞的風格是豪邁奔放;而稼軒詞是剛柔相濟、亦莊亦諧。
三、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比較——開闊學生視野
例如,在教學《木蘭詩》后,播放美國的動畫片《花木蘭》讓學生觀看,同時提出了一個課題:《木蘭詩》中的木蘭到底是怎樣的英雄形象?美國人理解的花木蘭和我國經典文本中的木蘭形象有什么不同?學生經過思考,會得到啟發。美國人理解的花木蘭和中國經典文本中的花木蘭,是很不一樣的。美國花木蘭是不守禮法的花木蘭,經常鬧出笑話。而中國的經典文學作品中的花木蘭,是一個平民“女”英雄。她不僅愛美,而且勇于主動承擔責任,不但為家庭,而且為國家立了大功,做出了卓絕的貢獻,卻并不在乎,甚至沒有表現出成就感,這和一般男性英雄不同。她拒絕了“尚書郎”的封賞,回到故鄉,享受平民家庭的歡樂。這個英雄的內涵,突出的是沒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通過比較,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花木蘭形象的理解,還開闊了視野,了解了不同文化的差異。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比較意識,訓練學生的比較能力,從多角度、多方面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這樣能夠很好地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更好地培養他們欣賞文學作品的綜合能力,從而提高寫作能力,最終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福建省羅源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