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萍
摘 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探究能力的培養比自己合作能力的培養更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整合課程資源,訓練學生的語文探究學習能力。
關鍵詞:課程資源;探究能力;探究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而探究學習方式極好地體現了新課程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的理念,它是沖出傳統教學的最好方式。在現實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探究能力的培養比自主合作能力的培養要更難操作。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探究學習能力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整合課程資源,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文探究學習能力的目的。
一、讓探究推陳出新
學生乖巧聽話固然好,但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中有多少是這樣的呢?固守前人的舊說、循規蹈矩的人已經不太適應時代的要求,相反頭腦靈活的人才會有所突破。
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要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消除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焦慮感。學生在求知欲的驅動下,思維活動會情不自禁地處于高度興奮狀態,這便為探究的有效進行作好了心理上的準備。
教師在探究學習中創設情境的導向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情境的創設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探究效果。好的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靈感,活躍思維,讓探究成為自覺的過程。只要適合學生的一切課程資源都可以作為探究的內容。因為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
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去探究。如,學習了《蓮》專題,學生對荷花有了許多的認識,但是你還能不能再為此專題增加些內容呢?有的學生了解到荷花在日本是一種不吉祥的花,一般只出現在葬禮上。再如,學習了《窗》這篇小說,認識了人性的美與丑之后,可以讓學生探究一下自我,大膽地解剖自己人性方面的美與丑,像盧梭一樣寫一篇懺悔錄,以此來點亮自己的心燈。另外,我也讓學生嘗試仿照學過的專題形式,自己設計專題,有的學生設計“愛心”專題,有的設計了“月亮”文化專題,都十分成功。
所以,一旦選擇了恰當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求知欲就會像滔滔江水源源不斷,探究便能如蛟龍戲水一樣酣暢淋漓,一切是那樣自然、自覺、游刃有余,時時處處有新招。
二、讓探究八面來風
語文學習應是一個無比開放的系統,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把精讀文章作為出發點,向四面八方發展開來,就可以帶讀許多書,知解和領會的范圍將擴張。”教材無非是例子,由此延伸、展開,就能為我們打開探究學習的廣闊天地,從而,探究學習也就觸類旁通,八面來風。
探究學習如果僅限于課內的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在文本的基礎上滲透、領悟、創新、發散也是十分必要的。課后開展以作家作品為中心的全面輻射,不僅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夠增加學習的信息量,擴充學生的積累,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總之,信息社會呼喚信息課堂。如,學習了歌頌父愛的《背影》,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此類題材的文章,他們便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人類的父愛。又如,學習了《松鼠金龜子》一文,學生對金龜子的求愛方式十分感興趣,生物世界本身就是奧妙無窮的,我就引導學生成立課題組,去研究動物的求愛方式。他們便趣味盎然地投入到研究中去了,還寫出了一篇課題報告為《動物的愛情》,其中寫到了蜘蛛舍命求愛的死亡愛情、以優美的舞姿求愛的海馬那浪漫的愛情、勝者得婚,弱者孤單的海象那激烈的愛情。他們表示今后還會繼續去尋找諸如此類的課題去研究去探索。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切身體會到了動物學家認真研究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三、讓探究擲地有聲
探究是由現象深入本質的一種學習活動,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那么它就形同虛設,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有利于探究學習取得實效。
當學生學習了一些被貶人物的詩文后,他們居然寫出了《從愛國詩文中看貶謫詩人的情懷》的小論文。由此,班上又掀起了“走進古人”的讀書熱潮,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
當對某一問題學生產生分歧時,我便讓學生展開辯論,辯論也是一種探究的形式,可以讓學生練膽量、練口才、練思維,在辯論中有些問題才會逐漸明了。如,《國寶大熊貓》一文可以針對把熊貓送出國這一問題展開辯論,雙方唇槍舌劍,你來我擋,那場面會使人想起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辯的場面。
又如,在教學《老山界》時,有一位學生忽然問我:“老山界有沒有開發?”我便神秘一笑?!皼]有開發,我們來開發一下老山界的旅游資源呢?”此語一出,四座沸然,學生都在眉飛色舞地說著自己的想法,課后他們通過查找各種資料,熟悉廣西的民俗風情,結合課文中老山界發生的故事,因地制宜地開發了老山界。過后,我才告知他們的有些創意與現實不謀而合,這讓他們著實高興了一場。從這個探究活動,學生不僅了解了老山界的特點,也了解了當地的民俗風情,對紅軍長征的這一段歷史,對紅軍的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體驗,這比起空洞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的潛能是座金礦,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