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偉
摘 要:如何做到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是一線教師追求的理想,也是新課改倡導的理念。在教學中利用學案教學是多數教師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
關鍵詞:學案;自學;主體
“學案導學”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它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一場“革命”。然而,在這場“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師的輕易“退位”,學生一時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學秩序的“動蕩”,一些課堂教學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而最終又回復到原來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學生長期形成一種依賴教師的習慣;另一方面,教師長期習慣于包辦式的教學。
針對生物學科的“學案導學”結合本人在一線教學的實際情況談一點看法。
學案中設計“我的疑點”目的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是我想我們不僅要“重過程”也要盡量“有結果”。在這里談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們在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常常會這樣說:“這個問題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明白”,或是這樣說:“等你們上高中以后就會知道了”,或者說:“同學們課下可以查一下資料”,這樣的說法當然沒有什么大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常用的方法。因為現實中我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在課上去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候也是因為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比較大,或者是比較異想天開。但是如果每次都這樣說的話,時間長了學生可能不再想提出問題了,因為他們提出問題之后得到的總是這幾句答案。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敢于提問”的精神了。
記得在講《鳥類的生殖》這一節時,有個學生提出了“雙黃蛋如果受精的話會孵出小雞來嗎?”對于這個問題的提出,我給予這個學生很大的表揚,因為其他幾個班沒有問這個的,而且我在課前預設時也沒有想到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來。當時也沒有具體的答案,于是我就讓其他學生來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大家可能根據所學的知識猜想一下會是什么結果?”(這樣可以鍛煉一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的學生說:“可能孵出兩個頭的小雞來。”有的說:“不對,生出來的應該是雙胞胎。”還有的認為根本就孵不出來。最后我就習慣性地說了一句:“對于這個問題,同學們可以課下查一下相關資料。”事情好像就這樣過去了,沒有什么不足。但是由于我本身就沒有具體的答案,所以自己也很想知道“會不會孵出來,會孵出什么樣的來?”帶著疑問我上網查了一下。原來是這樣的:“雙黃蛋即是指一個蛋殼中含有兩個卵黃的蛋。雙黃蛋通常比正常蛋要大得多。雙黃蛋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兩個卵細胞同時成熟并一起脫離濾泡被納入輸卵管,在輸卵管各部依次被包裹蛋白、殼膜和蛋殼等物,從而就形成雙黃蛋。甚至有時還會多個卵細胞同時成熟并一起納入輸卵管,而成多黃蛋。雙黃蛋能孵出小雞,如果‘雙黃確是兩個受精卵,那么是可以孵出兩只小雞的,但基于種種原因,孵化效果并不理想。如果“雙黃”中只有一個卵子受精,那么只能孵出一只小雞。雙黃蛋的受精率和正常蛋的受精率相近。但孵化前期和后期雙黃蛋組的死胚數遠遠高于正常蛋推測組的死胚數。雙黃蛋比正常蛋大,甚至大許多,這是我們憑肉眼就能看出來的。雙黃蛋的體積大意味著它蛋內的空間也大,但這并不意味著雞胚所擁有的生長空間也大了。雙黃蛋的確是比正常蛋大了一圈,但畢竟沒能達到它的兩倍,而這大了一圈的空間卻要多容納一個雞胚,平均一下,每個雞胚所擁有的空間和正常蛋的比較反而少了許多。這又直接影響著營養和氧氣的消耗、雞胎的運動以及日后的破殼。雙黃蛋中的小雞普遍發育不良,較為虛弱,破殼成了一道高高的門檻。而它們中的大多數只能慢慢耗盡氧氣,耗盡能量,無法顯露生命的光華。”答案我是知道了,可是我靜下心來一想,學生呢?他們知道不知道,我們總是對他們說“課下查一下資料”,但實際上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課下到哪里去查資料呢?家里能上網的極少,而且課外相關書籍也很少。城里的老師這樣說“課下查一下資料”可以,可是作為農村的老師這樣就有些不妥了,于是這就不停地反思以前所說的,感到自己竟然犯下了這多么類似的錯誤。
到了下一次上課的時候,我就又向學生問了一下,果真學生在課下沒能找到具體的答案,我又問學生想不想知道答案?“想!”學生說。我就又找到提出這個問題的學生讓他把我事先打印出的答案讀了一下。當時,學生都靜靜地去聽,聽完以后都有一種滿足的感覺。看到學生這樣,我心里很高興。所以后來,我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不會隨便地說:“同學們可以課下自己查一下相關資料”,雖然我們現在“注重”提出問題的“過程”,但我想能給學生一個“結果”的時候我們還應給他們一個“結果”。同時,我也希望其他的老師也不要犯這樣的錯誤。
以上看法是我使用學案生物教學中得到的,我想,學案導學的實施需要我們每個人的真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