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芩
摘 要:在科學課堂上,讓學生分組實驗,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動手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思維;分組實驗;課堂效率
學習的金字塔理論指出,聽講授能夠記住學習內容的5%;看影像、看展覽、看演示、現場觀摩能夠記住50%;做報告、給別人講、親身體驗,動手做能夠記住90%。由此可見,科學課最大的優勢就是讓學生分組實驗,進行課堂活動,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更關鍵的是在活動中能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效率。可是在課堂活動中,由于器材對學生的吸引,以及教師對操作規范的強調,很多學生往往按部就班,將注意力集中在操作上,而忽視了思考,出現了動手多了、動腦少了的現象。怎樣讓學生在活動的同時思維也得到培養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有幾點粗淺的體驗,和大家共享。
一、物盡其用讓思維更專注
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馬云說:“最優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簡單的東西。”我們教材設置的分組實驗,步驟較多,所需的儀器較雜,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往往忙于弄清各種不同儀器的操作注意事項,忙著換器材。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器材的變化上,而思維過程容易被打斷而顯得凌亂。如果我們能挖掘整合實驗,將同一器材的作用完全得以發揮,就能讓課堂活動中思維更專注。
例:(浙教版)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活動
課本實驗:
聲音的產生:讓橡皮筋、筆套、鋼尺發出聲音,用手指感受聲帶的震動。
聲音的傳播:(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兩張桌子分別靠緊和拉開,敲桌子,聽聲音;在水中敲兩塊鐵塊;電鈴、鐘罩、抽氣實驗。(2)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水槽中加水,然后用鉛筆輕觸水面觀察;蠟燭放在喇叭前觀察燭焰的變化實驗。
改進:
實驗一:打開電鈴,用手指尖觸碰鈴殼,感覺到鈴殼在 ,用手指捏緊鈴殼,發現鈴聲 。該實驗說明 。
實驗二:把電鈴殼的一角浸入水中,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貼著水槽外壁,能否聽到鈴聲 。從側面觀察水面的運動形式 。該實驗說明 。
實驗三:把土電話的一端罩住鈴殼,另一端緊貼著耳朵,能否聽到鈴聲,另一位學生捏著棉線,鈴聲能否聽清 。該實驗說明 。
實驗四:把響著的電鈴,放入鐘罩,抽去鐘罩內的空氣,發現鈴聲的變化為 ,再放入空氣,鈴聲的變化為 。該實驗說明 。
整節課中,學生圍繞一個電鈴,將聲音的產生、傳播及傳播的形式等問題全部加以解決。把一個器材玩透、玩夠,不再出現學生手忙腳亂地換器材,教師聲嘶力竭地想調控學生的現象,課堂活動有序就會有效,思維專注就能深入。
二、層層深入讓思維有層次
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可是在課堂實驗時,許多教師由于擔心實驗不成功,會使課堂內容不能完成,往往在實驗開始前進行充分的講述和演示,使學生以一個操作工的身份進行實驗,忽略了學生思維層次性的培養。如果教師能通過導學案的引導,對實驗進行充分的分解,讓學生在層層深入的實驗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就能一舉兩得。
1.浮力的存在、大小和方向
實驗一:礦泉水瓶漂浮在水面上,說明漂浮的礦泉水瓶受到浮力,且浮力的方向是和重力相反,是豎直向上的。
將礦泉水瓶慢慢壓入水中,說出你的感受。(手受到一個向上頂的力,這個力就是浮力)
礦泉水瓶被壓入的過程中,隨著深度的增加,你的感受有什么變化?(壓入深度越大,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浮力越大)
手松開時,觀察礦泉水瓶的運動情況。(礦泉水瓶向上運動,因為受到向上的浮力)
2.利用儀器測量浮力
實驗二:將鉤碼掛在彈簧測力計上,讀出讀數,此時拉力等于物體的重力。
用手將鉤碼往上托一托,彈簧測力計讀數減小,說明物體受到向上的力的時候,拉力會減小。
將鉤碼慢慢浸入水中,彈簧測力計讀數逐漸減小,說明鉤碼受到一個向上的力,并且這個力隨著鉤碼浸入體積的增大而增大。
3.受力分析判斷浮力
對漂浮在水面和浸入水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從理論角度得知浮力的方向和重力相反,是豎直向上的。
4.實驗證明浮力的方向確實是豎直向上的
什么是豎直向上呢?是不是任何時候都是豎直向上的呢?在乒乓球上系一根細線,然后懸掛一個小石塊,放入水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乒乓球將石塊向上拉,證明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是不是一定是豎直向上的呢?利用重錘線進行比較,這根線和重錘線平行,說明確實是豎直向上的。然后將容器傾斜,這根線還是和重錘線平行,說明任何時候浮力的方向都是豎直向上的。
該課例中能通過初步感受浮力、測量浮力、分析浮力、實驗證明的環節,層層深入地對浮力的相關知識進行充分的挖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浮力的相關知識,更學會了思維的方法。
三、逆向思考讓思維更嚴密
學習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將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時所剩下來的東西。——物理學家勞厄。可是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讓學生根據單一的現象就得出結論,忽略學生存在的質疑,簡化科學家實驗的過程,讓學生以為科學發現是一種很簡單的過程,課堂實驗只是教師為了說明結論的一種手段,久而久之,學生只會人云亦云,只有模仿,沒有思考,沒有質疑。
例:大氣壓存在實驗
實驗一:覆杯實驗:將卡片壓在空杯上,松開手,卡片掉落。將杯子裝滿水,卡片不再掉落。(說明卡片肯定受到一個向上的力的作用,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將杯子轉向各個方向,卡片都不掉落。(證明各個方向都有大氣壓)將卡片壓在濕的杯子上,卡片掉落。(證明卡片不是粘在杯口的)有氣體進入杯中,卡片掉落。(內外不存在氣壓差時,不容易感受大氣壓)
通過這個實驗,說明大氣壓的存在,并且只有在物體的一側有大氣壓,另一側沒有大氣壓的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大氣壓。
實驗二:礦泉水瓶實驗:將礦泉水瓶中倒入部分熱水,振蕩,熱水倒掉后關閉瓶蓋,瓶子會變扁。
通過這個實驗,說明大氣壓的存在,并且只有在物體的一側氣壓變小,另一側氣壓較大的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大氣壓。而平時為什么我們感受不到大氣壓呢?平時瓶子為什么不會變扁呢?因為內外都存在氣壓,且氣壓相等。
一般這兩個實驗做到這個程度,就能讓學生感知大氣壓是存在的,平時沒有感覺是因為內外都存在氣壓,且氣壓相等,而要感受大氣壓,就必須將一側氣壓減小,甚至變為沒有,實驗才能成功了。可是在平時,我們減小的部分往往都在內部,如,覆杯實驗時,很多學生對是大氣壓將卡片頂住的現象往往存懷疑態度。怎樣通過實驗說服學生,證明真的是大氣壓將卡片頂住的呢?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如果不存在大氣壓會怎樣,卡片會不會掉下來呢?這個時候抽氣機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將裝置置于鐘罩內,并將鐘罩內的空氣抽去,卡片掉落,確實是大氣壓的作用啊。同樣的礦泉水瓶實驗,一定是大氣壓將瓶子壓扁的嗎?有沒有可能是內部氣體收縮將它吸扁呢?將變扁的礦泉水瓶也置于鐘罩內,抽去外界氣體,看看結果吧!
實踐證明,學生的分組實驗活動不僅要做、多做,更要巧做,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實現“輕負高質”的目標,這既是我們的追求,也是我們的責任。